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河源绿色崛起
■李倩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着力打造文化强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要紧扣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推进河源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在当今知识经济形态日益来临的大背景下,文化与经济融合得愈发紧密,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在各国得到广泛发展,像英国的创意产业、美国的出版产业、韩国的电竞行业、日本的动漫行业等,均已经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并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了可观的比重。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5502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总体平稳,新业态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河源作为广东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肩负着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社会的重任,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妥善平衡河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的需求。一是文化产业是低污染、低消耗、高效能的绿色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本身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增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联与合作,能够促进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高级化。二是可以更好地传承、利用和发展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群众就业,实现乡村振兴。三是文化的“产业化”可以为当地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河源人民更高品质的精神追求,抵御境外势力的文化渗透,增强文化凝聚力,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内心,并推进建设文化强市。
因此,河源要把握自身发展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化供给质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坚持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建设好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要求提升文化供给,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行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河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结构性问题,迈向“以质取胜”的阶段。从供给端来看,要从源头上解决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深入挖掘河源客家文化内涵,牢牢把握河源客家文化的魂与根,着重以“客家古邑”“恐龙之乡”等特色亮点打造品牌,坚持创新发展,通过创新产品内容和表现形式来提升优质产品供给。从需求端来看,要精准对接文化消费需求,把握各消费群体的特性,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二、抓牢当前数字化发展浪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形态,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当前河源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数实融合”的发展态势尚未形成。针对河源数字文化产业的短板,围绕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县区首先应采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标准建设乡村文化信息网络,打造文化数字化硬件驱动力。根据乡村文化类型与时空分布,积极开发相关软件系统和算法,加强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虚拟加工和多平台推广,通过“区块链+乡村文化”,实现数据安全与数字资产交易,发掘乡村文化价值新路径。其次,要探索网络直播、新媒体社交、虚拟现实、游戏游艺和数字演艺等新兴文化业态消费模式,使文化理念、文化创意、文化标识等渗透到区域、城乡文化产业联动的各个环节,鼓励在组织结构、产品形态、生产流程、商业模式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从单一的生产营销向体验式、沉浸式和个性化升级发展,实现雅俗共赏、城乡融合的文创产品多元互动,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三、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系统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推动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落实落细,在文化产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落地、重大工程推进等方面加强沟通协作,用好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符合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予以扶持。持续实施“双创”战略,推动文化企业“个转企”“小进规”“规做大”,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文化龙头企业,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其次,要加强产业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产业。要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通过“文化+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使河源文化产业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要顺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建设文化大数据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向高精尖领域发展。要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城市更新等实现融合,深化河源旅游名城名牌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旅游目的地,以文化旅游发展促进“融湾”“融深”。最后,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要调整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优化资源配置。要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在明确政府管理职责之外,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过程,建立起文化公共管理领域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