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学史践行,奋力开创河源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21-07-20 12:26:42 来源:河源日报

■杨建平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既是第一个百年奋斗史的总结论,也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宣言书,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更要落到实际行动,奋力开创河源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梦想成真: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这个梦想从《诗经》缓缓走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里的悠悠吟唱,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这个延续了数千年的梦想,历经了数千年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即使为数不多的所谓“盛世”,也无非就是仅仅能吃饱饭而已,小康梦可想而不可及。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虽有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但家园难宁,温饱尚难,又何谈小康?千年小康之梦始终难圆。

这个梦想彰显了一个初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个政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几代人民群众接续奋斗,千年梦想历经百年努力,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了现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梦想有河源奋斗篇章。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诗经》里的“小康梦”,也是赵佗率50万大军南迁以来无数客家儿女的宏大梦想。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共产党建立初期就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并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他们朴素的革命理想。改革开放尤其是1988年建市以来,从“山上再造新河源”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贫穷落后的山区到贫困户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从粤东北山区小城到全域全面“融深”“融湾”,河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奋斗的汗水筑就了新时代全面小康梦。

二、直面现实:河源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如期实现“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小康的奋斗路上,广东也走过了一段非凡而自豪的历程,2020年实现GDP11.08万亿元,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人均GDP8.82万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1.28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标准。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战中,2020年广东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各领域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小康,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地位进一步巩固、彰显,正大踏步地向着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迈进!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全国东优西劣、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广东是中国目前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极为突出的一个缩影,粤东、粤西、粤北12个市面积占全省70%左右,人口占全省45%左右,但GDP仅占全省20%左右,12个市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几个市的人均GDP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河源市是其中之一。河源建市较晚,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2020年全市GDP1100亿元多一点,仅占全省1%左右,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地区之一。河源最突出的短板在于产业规模小、质量不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产业发展能级较低,工业产业集群欠缺,农业发展方式较粗犷,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还没有效形成,等等。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源城区常住人口比2010年第六次普查新增23.9万人,但整个河源市域却减少11.5万人,这说明河源近距离接受粤港澳大湾区特大城市广州、深圳等高辐射源辐射带动的同时,各种要素又不得不接受这些核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吸纳,这给河源现代化建设带来多重挑战。

三、开创新局:在新征程中乘势阔步前进

学史重践行,广大干部群众学党史的热情激发了开创新局的干劲。市委进一步明确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路径、战略平台不变,上半年全市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在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一)奋进新征程,在一体化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新发展格局。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指出,要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考虑和谋划,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扎扎实实成效。“十四五”时期,我们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策,借力国家和省政策措施,立足自身土地、生态、资源等优势,在面向大湾区的情势下,全面、全域、深入融入深圳都市圈,推动都市圈内市场一体、联动便捷、产业融合、创新协作、治理协同、成果共享,在融入都市圈中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级,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加快现代化进程。

(二)奋进新征程,不断厚植河源生态功能发展胜势。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河源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省“一核一带一区”中的北部生态发展区,是整个大湾区重要生态屏障。河源土地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是深圳市7.81倍,相当于深莞惠三市面积总和,是深圳都市圈发展最不充分、也最有潜力的城市。要把河源的“软潜力”变成“硬实力”,就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推进保护。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探索建立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进一步筑牢都市圈、大湾区的生态屏障。

(三)奋进新征程,借力高铁效应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必然伴随着明确的经济分工。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河源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至深圳车程仅40分钟左右,必将大大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大大促进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协作的调整。深圳作为赣深高铁的中心城市、珠三角东岸发展极,其规模巨大的传统产业会加速向外转移,新兴产业链会加速向周边延伸,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也会加速溢出。河源要全面对接深圳都市圈交通规划,推动深惠城际向北延伸至市区,构建更便捷互联互通网络;要发挥空间和成本比较优势,深度融入深圳产业链,建设深圳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延伸配套基地,实现一体化发展;要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逐步形成和壮大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奋进新征程,探索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机制。“十四五”时期,河源迎来了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新机遇。当前最关键、最有效的还是全域全方位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在加快“融深”“融湾”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释放出来,逐步形成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办法机制。在深圳都市圈五市中,我们最有条件推动健全完善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完善生态补偿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政策机制,等等。我们更要借鉴深汕合作区建设的模式和经验,推动整个江东新区与深圳市建设深河特别合作区,携手共建共赢“飞地经济”,既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又为把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两个“示范区”合作共赢作出体制机制示范。

(作者为河源日报社总编辑)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