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线串起发展实链
紫金县高举红色旗帜,以高质量党建赋能“百千万工程”
■紫金县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县城新图景加速呈现。
本报记者 杨李维 摄
■紫金县蓝塘镇砂塘村绿美生态小公园
■紫金县龙窝法庭在“禾坪说事”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打造“客家擂茶调解法”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一次性解决。
本报记者 杨李维 摄
■紫金客茶谷,千亩生态茶园生机勃勃,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紫金县苏区镇炮子村梅兴街房屋外立面悄然蜕变,沿线景观层次和绿化空间整洁有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紫城工业园,厂房鳞次栉比。
——核心提示——
盛夏时节,行走在紫金广袤的乡村,青翠的群山与农田、民居融为一体。白墙黛瓦的村落中,崭新的柏油路平整开阔,房前屋后洁净整齐,乡亲们坐在庭院里欢快闲谈,孩子在门前嬉笑玩耍,构成一幅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正跳动着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脉搏。近年来,紫金县以党建“红线”串起发展“实链”,聚焦“五个大抓”,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将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红色动能,实现产业发展突围升级重塑新局,城乡建设提能增效更加协调,镇村风貌美丽蝶变,改革攻坚激发动力,社会力量广泛凝聚,经济社会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市前列,2024年GDP总量在全省各县区排名比2022年前移2位。
1
聚力产业升级
县域经济跑出“加速度”
从产业园区机器轰鸣的繁忙景象,到生态茶园茶香四溢的绿色画卷,再到“六色”紫金热潮涌动的生机活力……在一个个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现场,基层党组织如同强劲的“红色引擎”,为紫金“百千万工程”注入澎湃动力。
正所谓“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近年来,紫金县始终把发展壮大县域产业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立足资源禀赋,科学谋划以“先进材料、新制造、新电子”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以“紫金蝉茶”为牵引的特色农业、以“农文旅融合”为精品的文旅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创新图强,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势能。
工业发展能级跃升
近日,记者前往蓝塘产业新城,走进金盛兰集团河源德润钢铁有限公司(下称德润钢铁),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二期生产车间内,重型机械设备发出轰鸣声,一捆捆棒材在自动化生产线的精准操控下快速下线;仓库外,一辆辆大货车井然有序排队等待装货。
“公司目前满负荷运转,现有的订单都在排队生产。”德润钢铁负责人表示,按照发展态势,今年冲刺百亿元产值完全没有问题。
近期,德润钢铁三期项目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该公司马力全开的背后,是紫金县党建引领聚力,做强现代县域产业集群,加快打赢产业建设“大会战”的生动实践。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紫金县在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做强产业主平台、做大园区经济总量、提升服务企业效能等方面加力提速,深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高标准推进紫金产业园建设,推动紫城工业园、蓝塘产业新城“一园两区”差异化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论发展,数据最具说服力。截至目前,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增至57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2年的114.8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3.76亿元。其中,先进材料、新制造、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规上产值达116.78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7%。尤为亮眼的是,以钢铁铸造、有色金属材料为代表的先进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培育规上企业29家,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95.68亿元,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5.12%,百亿级产业集群规模初显。此外,立国制药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德润钢铁今年有望成为全市首个百亿级工业企业。
特色产业集聚成势
在6月底举行的深圳茶博会上,紫金蝉茶凭借辨识度极强的蜜香味实力圈粉。轻啜间,客商、茶友频频颔首,盛赞紫金蝉茶蜜香入水、回甘悠长,具有独特风味。
紫金种植茶叶已有近700年历史。依托这一独特资源,紫金县精心打造紫金蝉茶特色农业品牌。这种茶叶选用经过小绿叶蝉叮咬的茶青,再由匠心独运的茶师精制而成,散发出天然的蜜香,被誉为“茶中燕窝”,成为茶界新星。
当前,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紫金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主要抓手。紫金县坚持“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增效益”的发展策略,通过大力实施茶产业“三年行动”,全面落实新种茶叶奖补政策,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从2022年的7万亩增至8.5万亩,年产值从14亿元增长至18亿元,并成功摘得“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蝉茶之乡”荣誉。紫金蝉茶获“全国乡村特色产品”“首届中国斗茶大赛区域品牌金奖”等200多项荣誉,品牌价值超过35亿元,跃升为广东三大名茶之一。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紫金资源富饶且独特,县域重点发展茶产业;镇级充分发挥强镇富村公司作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文旅康养等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村级做好“一村一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值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民宿业等。如今,已形成了以茶产业为主导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丝苗米、柑橘、南药等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格局,带动202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6.31亿元,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富民兴村产业兴旺
“五一”假期,黄花庄园以茶文化为主题,举办了“茶山野趣·春日雅集”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茶、制茶、宋代点茶等一系列“国茶文化”主题项目,深入领悟传统制茶工艺与文化的精髓。
同样迎来旅游热潮的还有紫城镇番客屋、南岭德先楼、苏区革命旧址群、柏埔镇小村之春等地。据统计,“五一”假期,紫金文旅破圈出彩,累计接待游客6.67万人次,同比增长93%,全域旅游提质增效。
农文旅“不分家”。近年来,紫金县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文旅融合,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持续增收,成效明显。一方面,现代农业量质齐升。打造茶叶、丝苗米等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2024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达66.31亿元,居全市首位。创新“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113个行政村发展茶叶种植,惠及农户超5000户,解决劳动就业近2万人。其中,龙窝镇种植茶叶3.5万亩,茶产业总产值超5亿元,吸纳农户就业约5000人,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农文旅融合亮点纷呈。紫金客茶谷、黄花庄园等网红打卡点激活乡村经济,“中国蝉茶开采节”等IP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全县特色民宿增至21家,铁嶂村稻香翠竹园等精品民宿推动“过客”变“留客”,紫金获评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
推进城镇提质
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近日,记者在紫金县重点项目——“三馆一中心”建设现场看到,工程车辆陆续运来瓷砖、砂石等装修材料;塔吊、挖掘机等机械正在不停运转,转运着各种材料;施工人员散布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内,忙碌地开展室内装修与设备安装工作,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全力以赴冲刺今年投入使用的任务目标。
这是紫金县大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紫金县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一个个事关群众生活、工作的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和投入使用,不仅让县城更加宜居宜业,也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时间见证着“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县城新图景的加速呈现:2023年以来,紫城工业园扩园1.2平方公里,蝉茶大道全面升级,产城融合步伐加快;2024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0.47%,较2022年增长1.43个百分点,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2025年,紫金县城所在地紫城镇跻身镇域经济全国500强。
规划引领 城市发展格局迭代焕新
城市空间全面拓展,事关百姓福祉,是完善城市功能、顺应群众期盼、建设美丽宜居的重要举措。
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紫金县实施品质县城提升三年行动,谋划推进55个综合城市品质提升项目,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切入口,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省下达的6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已全部开工,其中邮电新村小区、县城第二文明小区、城南教场县政府宿舍完成改造,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城西人行天桥建成投入使用,河滨公园焕然一新,秋香江两岸风貌整治成效显著,港盛新天地大型购物中心开业运营,国际商贸城开工建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基础提能 市政设施全面升级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强有力支撑点。紫金县大力实施补短板强弱项行动,推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在交通路网方面,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成果,打造农村客货邮省级试点样板,完成产业园区道路建设31.5公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47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220公里,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在生态治理方面,县城雨污分流覆盖面持续扩大,完成秋江中路、香江中路等4条道路6.57公里雨水管道、6.62公里污水管道的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此外,绿色空间不断拓展,城西绿岛公园完成升级,新增2个口袋公园,森林步道提升3.2公里,七木寨郊野公园动工建设,紫金广新山地公园建成开放,惠及周边8个商住小区、4万余名群众,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服务优化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为了让群众共享城镇化建设成果,紫金县扎实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
医疗服务方面,深化紧密型医疗帮扶机制,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对县人民医院开展6批次“组团式”帮扶,县中医院与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建立帮扶关系,成功创建全市首家“国家级高血压达标中心”。县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紫城卫生院新院加快建设,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县域内住院率达81.9%,较2022年提高2.6%,门急诊就诊人数从2022年的192.2万人次增至246万人次,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提升。
在教育领域,紫金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建立覆盖全学段的教育集团5个,中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入选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养对象。同时,新改扩建学校3所,新增学位9132个,优化设立乡镇片区中心校53所,蓝塘中心小学获评“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紫金入选省级课改试验区,教育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
3
提升城乡风貌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在紫金山峦叠翠、风景如画的广袤乡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实干担当,在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中疏通梗阻,在产业振兴的“田间地头”播撒希望:
义容镇以城乡风貌管控为抓手,聚焦铁皮棚乱建现象,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主动亮身份、做表率,率先拆除自家锈蚀棚顶,带头清理占道棚架;
凤安镇党委系统总结佛岭村经验,推广“禾坪说事”制度,组织党员干部与村民围坐协商,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上义镇副镇长温文锋尽职尽责,善于攻坚,促成群众期盼已久未建成的圩镇过境路、捲蓬村Y303县道单改双通车;
黄塘镇车前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子成大力推动油茶种植,培育镇村主导产业,带动村民增收,激发“绿富双赢”新动能……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紫金县以典型镇村培育、示范带建设、民房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面对困难,党员干部没有退缩,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统筹推进“河陆空”综合治理,系统提升河道、田园、民房、路域风貌,推动镇村面貌实现蝶变焕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典型引路:打造镇村蝶变“样板间”
盛夏七月的傍晚,漫步在蓝塘镇砂塘村绿美生态小公园的休闲廊道上,湖泊碧波荡漾,环湖亲水步道干净整洁,随处可见散步纳凉的居民,一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城乡融合新画卷徐徐展开。
“以前散步只能围着圩镇转圈,现在有了这么漂亮的绿美生态小公园,每天晚饭后到这走走、吹吹风,很有感觉。”“家门口新添了休闲碧道,带孩子遛弯的同时自己也能运动放松一下,安全又舒心。”……流水潺潺的碧道、公园赢得了附近居民的纷纷点赞,成为蓝塘圩镇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以典型镇村培育为抓手,紫金县高质量完成前两批“4+30”省级典型镇村建设任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作为县域副中心,蓝塘镇已初具小城市规模;义容镇获评“国家卫生城镇”;九和镇依托温泉资源吸引康养客流持续增长;龙窝镇、苏区镇的规划设计获省级优秀等次;幸福村、炮子村等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与此同时,全县建成圩镇客厅11个、示范主街10条、美丽河道13条、绿美生态小公园12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3个,建成美丽宜居村218个,16个镇均达到美丽圩镇标准,一批“网红村”成为市民打卡热点。
此外,紫金县还融合创客理念、运营理念,着力打造“航天农旅·檬里飘香”“温泉康养·茶旅画廊”“红色基因·古韵茶香”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6个镇26个行政村,形成连片发展格局。在示范带辐射下,8个项目在河源市“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中脱颖而出。其中,“黄花庄园茶文化研学项目”斩获一等奖,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风貌管控:留住乡愁更添韵味
“以前这条街的‘三线’很乱,现在是白墙灰瓦的客家风格外立面,街道上的商户还统一安装了招牌,看着就舒心!”在紫城镇蓝坑街经营糖烟酒的黄阿姨,见证了家门口的蝶变。更让她期待的是,不久后,这里还将铺设柏油路,城乡风貌将迎来大变样。
从普通、破旧的街道,到“穿新衣”“戴新帽”,蓝坑街的蝶变是紫金城乡风貌提升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紫金县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城乡风貌管控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六大战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农居房拆旧、环境绿化美化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
针对城乡风貌管控难题,紫金县聚焦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等“六大重点区域”,创新推行高位推动、奖补撬动、示范带动、保障联动、全民发动“五动工作法”,累计清拆铁皮棚5474栋,完成裸房外立面提升4692栋、黑体墙改造3631栋,相关经验获全市推广。
在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紫金县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完成危旧泥砖房清拆602栋,建成美丽庭院1.0906万个,种植绿化苗木83.74万株;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自然村379个,整治“三线”行政村228个,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让“一时美”变“持久美”。
4
深化改革赋能
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聚焦“三强三亮”,把茶产业提档升级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强政策支撑,提茶叶品质,拓市场规模,促茶旅融合,推动“小茶叶”变身强县富民“大产业”;
创新“4+6+N”机制,构建压实责任四大机制,深入打好六大攻坚战,动员社会多方力量,推动城乡风貌焕新颜;
以改革思维探索创新“聚引用育”乡亲工作新模式,通过建机制、出政策、搭平台,带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百千万工程”;近年来,紫金县坚持以改革创新破局,有效激活发展动能、提升治理温度、释放队伍活力,绘就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擦亮党建品牌新名片,取得显著成效。
——扩权强县改革稳步推进。紫金县精准承接60项省级职权,901名行政执法人员全部纳入规范管理,年内开展培训8场次。权责清单全面完善,公示县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包含中央设定233项、省市设定17项,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
——县镇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蓝塘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省级试点,带动全县16个镇差异化赋权,546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沉乡镇。机构编制优化提效,收回事业编制272个,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规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显。全面取消县城落户限制,为符合条件家庭发放租房补贴14万元,1731名农村居民落户城镇,市外迁入人口达3878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取得突破。采用“1+15”模式推进整治,蓝塘镇8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460万元。宅基地审批管理优化,年内审批通过2511宗,线上审批853宗。
——投融资机制创新亮点纷呈。构建“1+2+N”国企管理体系,设立15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创新推出“蝉茶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全县贷款余额达148.72亿元。
5
汇聚多元合力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近日,龙窝镇彭坊村的“禾坪说事”热闹开场。40多名茶企代表、村民代表结合自身生产、生活经历,围绕茶叶产销、城乡风貌提升、耕地撂荒整治、村道升级改造、闲置校舍利用、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畅所欲言。县、镇、村三级干部现场与群众面对面座谈,探讨交流,并一一作出针对性回应。
通过“禾坪说事”拉家常、听民意、话发展,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这是紫金县汇聚社会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一个创新举措。近年来,紫金县持续优化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创新“六个一”乡亲工作机制,汇聚各方力量,通过“纵横联动帮扶、校地合作赋能、社企携手共建、全民参与基层治理”四轮驱动,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动局面,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帮扶加持赋能
构建多层次协作体系
紫金县坚持“纵横联动”,推动帮扶资源精准滴灌。纵向帮扶上,省直帮扶团队投入3000余万元,新建中学综合楼、升级28所小学信息化设备、打造90个高考标准化考场;广新集团与紫金共建的食出宝金生产基地投产,帮扶农产品展销中心打通产销链条;省邮政公司助力紫金成为全省首批“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县,破解农村物流难题。横向帮扶中,深圳市龙华区结对帮扶成效显著: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中考成绩连续3年领跑全市,防返贫监测对象数量较2022年减少近四成,累计投入超4000万元建成苏区农贸市场等民生项目。
校地合作则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紫金抢抓“双百行动”机遇,与华南农业大学、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校共建21个项目,蓝塘镇风貌带规划获评全省“粤美乡村”设计大赛一等奖。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航天宝”微生物菌剂研发成功,小绿叶蝉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助力“紫金蝉茶”品牌增值,相关案例入选省级示范。职业教育领域,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提供163个“三二分段”学位,为本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
企业和社会力量同样深度参与。144家企业结对帮扶127个行政村,惠及群众超4万人;17家商协会与16个乡镇共建26个项目,投入资金277.8万元;中铁广投等央企助力建成76公里“四好农村路”,第二批典型镇培育项目投资达1.68亿元。
“头雁”引领全民参与
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在凝聚外部合力的同时,紫金县注重激活内生动力。通过“头雁”引领,全县272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现培训全覆盖,1647名后备干部纳入“雏雁”“归雁”培养计划;党群服务站、议事厅等阵地新增272个,敬梓镇冯坑村获评“民主法治村”,“四议两公开”制度让村民议事更透明。
自创新推广“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模式以来,共通过4895场次活动解决群众难题3515个,获评全省全过程人民民主改革优秀案例;龙窝镇礼坑村跻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紫金创新“六个一”乡亲工作机制,2023年公益慈善大会单日募资3.18亿元,至今已动员捐资超4亿元,推动修建道路297条、桥梁42座,种植苗木19.83万株,成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推力。多年来累计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捐款达12亿元。
■统筹:彭冲
■组稿:本报记者 周慧荷 彭冲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署名除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