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谋划部署今年经济工作
以质的提升量的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
■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作为龙川电子信息产业的“链主”企业,吸引带动了一批链条企业入驻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助力龙川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数说龙川2023年经济工作(预计)
■蓬勃发展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核心提示
目标锚定,号角吹响。1月13日,龙川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推进龙川全面振兴、在‘三大样板’中争创一流、在‘八大新提升’中力争上游”的工作总体要求,指明了龙川县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发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新号令”。
绿色崛起,信心何在?从宏观来看,信心来自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势。从县情来看,信心来自来之不易的成绩。2023年,龙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经济总量在全市各县中排名第一,“4+1”主导产业分别实现了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的梯度发展,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再加上政策叠加利好,将不断激发龙川县的发展潜能,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为龙川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落实市委八届七次全会“138”具体安排,在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全面振兴,龙川县将发力于“九个聚力”,进一步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振奋精神加油干,朝着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交出2023年经济工作“优秀”答卷
2023年,龙川县锚定高质量发展,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全力拼经济、抓发展,交出了经济工作年度“优秀”答卷。
发展势头更好。预计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经济总量在全市各县中排名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6%。发展后劲更足。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7%,进一步夯实龙川高质量发展基础。发展活力更强。龙川县现有市场主体36688户、增长11.6%;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39.1%。上述数据表明,龙川县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明显,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回眸2023年的经济工作,亮点多、收获丰、成效好。
“百千万工程”开局良好,县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园城市建设显山露水,新增城市绿地和小公园4个,“一江两岸”产城融合迈出坚实步伐。镇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老隆镇入选省百强镇,佗城镇入选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组建强村公司27家,共建富民工坊53家,高分通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验收,获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全县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60%以上,村民年人均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当家产业聚群发展。龙川县以省级产业园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战场,聚集了155家企业,聚焦“4+1”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建筑工业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应急与节能、先进材料2个10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分别形成了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的梯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4+1”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绿美龙川生态建设“含绿量”“含金量”提升。龙川去年投入1.4亿元,保护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岭,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持续擦亮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积极探索“绿富双赢”,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进行“林+茶”“林+菌”“林+禽”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其中油茶、南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值约16亿元。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扎实推进林业碳普惠项目开发,首批林业碳汇交易为54个村带来1000.82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突破。
发力“九个聚力”推动今年经济工作质的提升量的增长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锚定“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中推进龙川全面振兴、在‘三大样板’中争创一流、在‘八大新提升’中力争上游”的工作总体要求,是龙川县委紧跟市委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川实践的战略谋划,是龙川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施工图”和“任务书”。新的一年,龙川县将发力于“九个聚力”,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力政策落实和运行调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抓好政策落实,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出击,把政策机遇变为龙川发展的强大动力。抓实做好经济运行调度,精准有效破解发展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持续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打好服务企业和落实政策“组合拳”。
聚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公园城市建设,提高县城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分类发展镇域经济,强化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分批分类推进典型镇、村创建,让镇域经济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整体提升乡村颜值,确保7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聚力制造业当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产业项目,用好“产业兴县二十条”,致力发展电子信息、建筑工业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应急与节能、先进材料2个10亿级产业集群;推进景旺电子科技三期、远征技术等重点项目建设;落实“一把手”抓招商,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2家以上。抓平台建设,扎实推进“3个1平方公里”,抓好第三年度用地整治提升行动450亩任务,加快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园、省高新技术开发区。抓工业企业,扎实做好市场主体培育,用好省“技改十条”,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聚力绿美龙川生态建设,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深入实施绿美龙川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实施“百万人种百万树”三年行动,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梅子坑森林公园生态示范点建设,积极探索“绿富双赢”有效途径,持续提升龙川的“含绿量”“含金量”。
聚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守牢底线,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53.1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3.9万吨以上。培育富民产业,持续抓好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整县推进实施“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县建设,推动油茶、丝苗米、茶叶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8亿元、10.5亿元和5.5亿元。做强特色农业,将“小特产”打造成“大产业”,助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探索“企业与富镇强村公司共建富民工坊”模式,力争实现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26%以上。
聚力扩内需稳外贸,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26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谋划好投资项目入库纳统。大力促进消费增长,开展“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夜经济、地摊经济,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潜力。推动外贸稳中提质,支持外贸企业通过参加展会增订单、拓市场。
聚力重点领域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赋权强镇和强镇赋权,提升镇便民服务中心能力。深化国资国企业改革,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深化项目改革创新,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国家级专项整治、佗城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试点工作;深入探索“物业圩镇”模式,用市场化思维推动圩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聚力“融湾”“融深”,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重点抓好交通共网、产业共链、科技共兴、惠民共享等方面的工作。
推进交通共网。龙川现有“1高铁2普铁3高速3国道1编组站”,境内高铁、高速、国道纵贯南北、承接东西,到深圳仅1个小时、到香港只需2个小时,从龙川出发即可直达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今年,龙川将持续打通“大动脉”,加快推动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建成通车,推动通用机场、龙韶铁路、龙汕铁路、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新田互通出口增设等项目前期工作;持续畅通“微循环”,加快推进G205县城段改线、G236丰至县城段改建、高铁新城佗北大桥、越王大桥新建等项目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龙川打造成为“广货北上、北货南下”的重要集散地。
推进产业共链。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协作资源,做大做强合作平台。加快构建“反向飞地”“1+1+X”政策体系,积极对接深圳企业,引进产业项目,促进深圳与龙川全方位融合发展。推动“飞地经济”提级赋能,把“反向飞地”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吸引高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窗口,打造龙川企业“融湾”“出海”的桥头堡、宝龙共育未来企业的加速器、宝安新型对口协作的示范点;把“正向飞地”高铁新城标准化厂房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推动“工业上楼”新模式的重要载体,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推进科技共兴。充分对接省级纵向各类帮扶资源,积极培育引进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骨于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用好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及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平台的模式和资源,深化合作共建。
推进惠民共享。积极对接“湾区通”工程,全面深化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互利合作,深化异地就医、社保关系转接、公积金互认等有效街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承载地。积极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更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以开放的胸怀形成合作共赢的生动局面。
聚力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打造更加优质的就业体系,谋划用好县就业创业“十二条措施”,持续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系列培训,提高群众就业竞争力。打造更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推动龙川职校、龙川技校建设,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7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590个,争创1个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启动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快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三人民医院、县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县博物馆、县文化馆升级改造工作,突出抓好佗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开发。打造更有温度的社会保障,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踏实。
■统筹:刘豪 甘国科 钟剑锐 陈小玲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制图: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