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绿色好产业富民兴村 为乡村振兴添翼助飞

龙川把油茶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联农带农、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

2023-10-24 15:42:40 来源:河源日报

21a8f59cd371f2df5ba171f85d052dac_hyrbs1024009_001_01_s.jpg

■龙川县黄石镇高进村的村民正在采摘油茶果

b3a2e5682bb04ee96b51627fd1d27dc4_hyrbs1024009_001_02_s.jpg

■又是一年油茶采摘季,龙川县廻龙镇科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油茶喜获丰收。

9cf29433030a1e20f59d883befffaebc_hyrbs1024009_001_03_s.jpg

■龙川县黄石镇万亩油茶种植基地

核心提示

“霜降子,摘茶籽。”霜降时节采摘的油茶籽含油量最高。10月19日,龙川县43万亩油茶开山采摘。据预估,今年挂果率占种植面积的九成以上,全县油茶籽年产量约33076吨,油茶年产值约15亿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要支撑。龙川县立足县情,大力发展有着1500多年种植历史的油茶产业,以建设省级油茶产业园为突破口和主抓手,加强政策、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油茶种植,进一步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步伐,鼓励茶油精深加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致力将油茶产业打造成龙川的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全县油茶产业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当前,龙川县建设了全省首个省级现代油茶产业园,“龙川山茶油”入选为“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建立起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初步形成“规模化基地+精深加工企业+科技支撑+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的全产业链模式,以油茶产业小切口推动全县农业农村开新局,努力把龙川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奋力跑出龙川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1128户种植大户 数十万群众受惠

霜降前后,正值油茶采摘时节。素有“油茶之乡”美誉的龙川县黄石镇种植的油茶喜迎丰收,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上挂满了油茶果,群众忙着上山采摘油茶果,欢声笑语热闹了沉寂的山岭。

10月19日是龙川县统一采摘油茶果的日子。当天,谢友绕“全家总动员”,与在深圳居住的女儿、女婿及县城生活的儿子、儿媳等10多名家人到打埂十八窝油茶种植基地采摘油茶果。作为黄石镇高进村村民,68岁的谢友绕拥有10多亩的油茶林,一年能收获100多斤色泽纯黄的山茶油。

而让这个生长在大山里的农民大叔自豪的是,他家的山茶油不仅“出山”,走上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而且用山茶油烹饪的各种菜式在粤菜中高调“出圈”。数年前,谢友绕的二女儿、女婿在深圳和东莞等地开了5家酒楼,推出的以茶油蒸鸡等为主的系列茶油菜肴倍受食客的青睐。青睐到哪个地步?“茶油蒸鸡这道菜年销售额500多万元。”这是二女婿给出的一个答案。

在味蕾绽放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对龙川山茶油的认可和热爱,进一步推动了龙川油茶产业的发展。

以黄石镇为例。今年,该镇油茶种植面积4.12万亩,大型油茶种植基地4个,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26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2家),平均每户种植油茶达2亩,年产值3.1亿元,人均每年纯收入2300元,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2020年,黄石镇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而在10年前,黄石镇油茶种植面积3万多亩,年产值1亿多元,基本上是小规模种植、零散种植。

而依靠着油茶产业实现增收,在龙川绝非是一个人、一个村或是一个镇,惠及的是绝大多数镇村和数十万群众。

地处北纬24°的龙川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白花油茶果就是这个黄金纬度给予龙川县的大自然馈赠。在这里,当一流的生态资源邂逅了山茶油,一个有着1500多年种植历史的美丽故事自此诞生。

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得天独厚的油茶产业成了龙川富民兴村的主抓手之一。龙川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油茶种植,进一步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步伐,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联农带农益农举措,致力将油茶产业打造成龙川县的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时光荏苒中累积了龙川油茶产业厚积薄发的巨变。截至去年,龙川全县油茶种植总面积为43万亩,其中油茶林挂果面积39万亩,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全县种植油茶大户1128户,从事油茶产业人员1万多人;全县油茶产业年产值约15亿元,惠及群众数十万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油茶也是龙川群众的“致富果”。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龙川县指导贫困户以扶贫开发资金投资入股油茶种植加工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全县有587户贫困户1700多人入股油茶企业,平均每户提高约3500元,并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1524户农户种植油茶。可以说,油茶产业铺就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添上了腾飞的翅膀。

黄焕强是以油茶产业为翼走上致富路的典型代表。今年,他家的10多亩油茶的挂果率高,一树树的油茶果昭示着一年的好收成。黄焕强曾经因残致贫,经济收入薄弱。从2016年开始,在帮扶单位的倾情帮扶下,他通过发展油茶种植增加了收入,2019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020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黄焕强的脱贫之路在四都镇新龙村不是个案。据统计,在精准扶贫时期,新龙村开荒及补种800多亩油茶,数百亩之前因“路难行”而丢荒的油茶山重新得到了管理,油茶产值由2015年100多万元跃升到2019年的800多万元,大大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其中,新龙村有劳动能力的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种植油茶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

在龙川县,“合作社+农户”是油茶产业发展的模式之一。为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龙川县委、县政府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发展油茶种植等特色产业,通过合作社专业化种植和运作,吸纳周边脱贫户或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增收新格局,油茶树成为富民兴村的“摇钱树”。

政府搭台出政策 打造“合作社+农户”新模式

10月22日,龙川县廻龙镇科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仓库爆满,堆积了近10万斤的新鲜油茶果。为免受台风天气带来的降雨影响,该公司的烘干设备开启了24小时作业模式。

“感谢党委、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为我们种植大户提供设备资金补贴。”廻龙镇罗回村村民吴国汉说。2014年,他返回家乡,成立了廻龙镇科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280亩的油茶林基地。在此期间,作为廻龙镇“一村一品”油茶项目实施主体之一,廻龙镇科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60万元的财政资金补贴。吴国汉再投入了数十万元,购置了烘干机、榨油机等,建设了冻库及传统榨油设备等。

廻龙镇科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得到了帮扶资金的注入和农户的支持。帮扶单位及罗回村村委决定与他的合作社合作,投入35万元入股合作社。同时,村委集约、盘活一些无人打理的油茶地,以“四包”形式(包种、包管、包收、包卖)引导种植户、脱贫户与合作社进行合作,后者每年返30%成品油或对应收益给农户。去年,罗回村收获成品油3000多斤,销售额30多万元,罗回村分红2.8万元。今年,油茶林基地加上与群众合作的357亩油茶进入丰产期,产油量将突破5000斤,预计销售额50多万元,按照合作社与罗回村村委会的入股合作协议,今年的分红将达7万多元。

以规模化种植代替过去传统的分散式种植,以创建品牌营销代替“深巷”式坐等上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廻龙镇成功打造了“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切实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通过种植油茶增收致富,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廻龙镇山茶油的发展之路,是龙川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活实践。

近年来,一系列油茶种植利好政策接踵而至。龙川县积极争取全国油茶林示范林建设基地项目、东江上游油茶产业带项目、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支持,以项目建设助力油茶企业及合作社快速发展。制订了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县级财政对经有关部门认可品种的新种植油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对新上油茶精深加工项目的企业和产油大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实行品种化栽培、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着力创新合作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油茶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龙川县依托油茶资源优势,鼓励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实力、技术优势及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的目的。

加强金融支持,推出“油茶贷”。龙川县在2021年创新推出产业专属信贷产品——“油茶贷”,主要满足从事油茶种植、加工及销售农户、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具有利率低、申办快等特点。去年,龙川农村商业银行选取黄石镇高进村为“整村授信试点村”,向当地133户农户授信3098万元,助力当地群众发展油茶种植。

致力拓展全链条建设 做优做强做大油茶产业

新时代,新作为,新发展。龙川油茶这个美丽的种植故事和着时代节奏,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建设中演绎着独属它的传奇。

在今年绿美龙川生态建设的热潮中,龙川县继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林业成果转化,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提高绿美龙川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致力推进油茶产业全链条建设。

今年以来,龙川县充分发挥油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种植面积多、油果质量好、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高标准推进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建设现代化油茶加工基地,大力推广“油茶+”经营模式,提高精深加工水平,走种植与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不断延长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

提升一产的“质”。改造老油茶林,对18万亩种植时间50年以上的老油茶树进行低产改造,产油量从亩产10斤左右提高到20斤,老油茶树挂果率、产油率实现“双提高”。截至去年,全县低产改造老油茶林逾6万亩。举办油茶种植生产技术培训班,大力推行油茶标准化种植和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建设油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统一采摘时间,自2018年开始,龙川县把每年的霜降前5天定为全县统一油茶采摘期,提高全县油茶产量和质量,确保油茶产出好产品、好品质。

搭建二产融合的“台”。龙川县推行“产业园+龙头企业+平台+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搭建企业发展、农民就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和龙川县油茶产业协会平台,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农产品展销活动,为全县油茶企业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培优扶强新型经营主体。

突破“三产”的“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休闲旅游观光,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油茶生产基地开发建设油茶人家、油茶古道、传统榨油作坊等文化产业项目,推动观赏茶花种植、茶园文化休闲山庄、生态油茶文化长廊等项目建设,建立油茶特色科技观光园,打造一批观光农业示范点。目前,龙川县已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以油茶种植等农业生产为依托,先后创建了“绿油花果树小镇”和“五色茶岭”等两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些景区不仅做优做强做大油茶产业,还发展旅游服务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建链强链补链,做优做强做大油茶产业。从最初的做传统油茶产品发展至如今具有一定规模的油茶产业,龙川油茶产业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经济链,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柱产业,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中开创产业振兴新局面,助力龙川乡村振兴。

■统筹:钟剑锐 刘豪 甘国科 陈小玲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