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龙川突出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切实挺起工业“脊梁”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企业是龙川县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当地提供近6000个就业岗位。
■广东迈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是龙川现代建筑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飞机蒙皮设备即将投入生产,将实现飞机蒙皮拉形商品化、系列化。
■朝气蓬勃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核心提示
工业是龙川经济的第一支柱。龙川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当家,以“拼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基调,实施产业兴县行动,聚焦“4+1”主导产业集群,大力推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上半年全县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发展。
据统计,1月—6月,龙川县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6.42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15.59亿元,同比增长9.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3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85.4%,同比增长8.7%。规下工业增加值0.83亿元,同比增长9.1%。
当前,龙川县“4+1”主导产业中,现代轻工纺织、建筑工业、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已分别形成10亿元、20亿元、30亿元的梯度发展格局。
同时,龙川积极探索“双向飞地”新模式取得初步成效,今年上半年创成全省首个“反向飞地”园区——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意向企业入驻;探索与宝安区共建高铁新城,加快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工业上楼,着力发展高铁经济产城融合。
当前的龙川,恰逢乡村振兴战略、老区苏区振兴、城乡大建设、新型区域合作、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快发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机遇”,拥有人文底蕴深厚、交通区位突出、生态资源优越、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厚实、政治生态向上向好“六大优势”,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不断提升产业实力,挖掘投资潜力,充分激发消费活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龙川。
“4+1”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龙川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突出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把精力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集中,把资源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集聚,把政策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倾斜,出台了《龙川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明确发展新路径,力争两年、确保三年达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进一步做活县域经济。
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产业兴县。龙川聚焦“4+1”主导产业,今年新引进超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提前半年时间完成市下达全年招商目标任务;完成宝龙产业园850亩产业用地整治提升任务;大力实施“281309”行动,确保实现近两年新开工产业项目达50家以上。大力实施“3303”产业培育工程,聚焦电子信息、现代建筑、安全与应急、轻工纺织等四大主导产业链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龙川高度重视扩大有效投资,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近年来,景旺电子、迈诺工业、纽恩泰、兴莱鞋厂、丹尼玩具厂等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龙川,在龙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推动龙川高质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今年,在县级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龙川挤出1600多万元县级财政资金兑现惠企奖励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好项目的进驻,为龙川培育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夯实了基础。龙川推进构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和“创新+孵化”等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打造“双向飞地”,产业建设取得成效,产业特色鲜明,产业聚焦率高。今年上半年,现代轻工纺织、建筑工业、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已分别形成10亿元、20亿元、30亿元的梯度发展格局。其中,电子信息、现代建筑工业等主导产业集聚率达84%。其中,现代轻工纺织业产值10.91亿元,占全县规上企业总产值的14.98%,同比增长10.27%;建筑工业产业产值19.83亿元,占全县规上企业总产值的27.25%,同比增长43.01%;电子信息产业产值31.25亿元,占全县规上企业总产值的42.93%,同比增长7.35%。
接下来,龙川将持续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和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聚焦“4+1”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培育电子信息、建筑工业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应急与节能、先进材料2个十亿级产业集群,为实现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创建省级高新区 打造创新发展示范样本
工业园是龙川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自2018年起,龙川县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以申促建”工作思路,以创建省级高新区为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园区在特色产业、创新驱动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发展,奋力打造创新发展示范样本。
龙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省级高新区领导小组,负责创建省级高新区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八大战略”,印发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行动方案》,深入推动全县园区、镇街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产城融合度。省级产业园——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龙川县东南部通衢、登云两镇交界处,总规划面积30.6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园区2008年被认定为省级工业园,2018年2月,被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目前,该省级产业园主要通行道路已完成园区绿化、亮化工程,主要路口和复杂路段安全监控工程已完成;日供水4万吨的园区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220千伏变电站首期110千伏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企业服务中心大楼、空气能检测中心、人才驿站等已全面使用。园区开通了到县城的免费公交,园区和县城紧密融合发展,满足了园区员工的生活需求,提高了产城融合度。
打造创新发展平台。近年来,龙川加大对园区科研技术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建成了集产业孵化空间、会议服务空间、人才公寓空间、商业服务空间及联系交通空间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中心。目前,龙川工业园区拥有空气能产业基地、广东质量监督暖通空调产品检测中心/空气能检测中心、广东省散热基板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河源市空气能热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创新院绿色建筑研究有限公司、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龙川材料研究实验中心、金属实验室、土建实验室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核级焊工培训中心(国家级)、河源市金融U-Key LC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打造平台的同时,龙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为抓手,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建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分类引导不同状况的低效企业向中高效转型,推动制鞋、玩具、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截至2022年末,龙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2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 8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 22 家,为龙川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激发了制造业的澎湃动能。上半年,龙川完成工业投资13.97亿元,同比增长103.78%;其中工业技改投资5.82亿元,同比增长322.78%。同时,龙川积极探索“双向飞地”新模式取得初步成效,今年上半年创成全省首个“反向飞地”园区——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意向企业入驻;探索与宝安区共建高铁新城,加快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工业上楼,着力发展高铁经济产城融合。2022年,龙川工业园区实现产值107.52亿元、工业增加值24.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5578亿元,实现税收2.9亿元。
全域“融湾”“融深”
擦亮“古邑苏区 双铁枢纽 东江绿谷 烟火漫城”名片
今年以来,龙川锚准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更加紧密对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战略平台,推进交通、产业、民生等联通共享,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大局中抢抓机遇,持续擦亮“古邑苏区、双铁枢纽、东江绿谷、烟火漫城”的亮丽名片,奋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交通联通。龙川是“双铁枢纽”,境内高铁、高速和国道纵贯南北、承接东西,有赣深、梅龙两条高铁客运线路,从龙川出发即可直达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到深圳1个小时,到广州2个小时,到香港2个小时;龙川有京九、广梅汕两条快铁货运,同时拥有华南地区最大铁路编组站,区位突出、交通便利。
近年来,龙川进一步畅通对外交通“大动脉”。加快梅龙高铁、龙寻高速等项目建设,有序推动龙韶铁路、龙汕铁路、通用机场、东江航道扩能升级等前期工作,打造以高铁、高速、航运为重点的立体交通走廊。畅通县域交通“内循环”,加快国道 205 线县城段改线、国道 236 线丰稔至县城段改建、省道 333 线新田至赤光段改建、县道 807线和176 线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打造县域“1小时交通圈”。深度融入大湾区“物流圈”,稳步推动龙川保税物流中心(B型)、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通直达大湾区的物流通道。
深入推进产业联通。龙川积极探索“反向飞地”发展模式,用好宝安对口帮扶机制,加快建设龙宝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龙川企业在科创中心设立研发基地、企业总部、招商引资窗口,借地借势借力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铁经济,以赣深高铁龙川西站、高铁新城为节点,联动宝龙、宝塘、梅村三个工业小区以及高铁新城、幸福新城,推动产业发展与高铁建设协同互促,努力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
深入推进惠民共享。龙川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复制推广“双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进一步打通与“双区”在投资贸易、质量标准、职业资格等方面的堵点。深入对接“湾区通”工程,全面深化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互利合作。发挥龙川“古邑苏区”“东江绿谷”和“烟火漫城”优势,积极引进大湾区企业投资开发古色资源和红色资源、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承载地,力促龙川农业有韧劲、工业有动力、消费有潜力,让龙川成为一座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浪漫之城。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谢祖敏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