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合水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和平县合水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小豆”。
■和平县合水镇开展“大榕树党建论坛”活动。
■和平县合水镇街镇全貌
核心提示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
近年来,和平县合水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坚持“三农”优先发展,推深做实基层党建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同频共振,强力推动该镇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助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针对‘干部在干,群众在看’、基层人才缺乏、发展动力不足等新情况,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实施‘大榕树党建论坛’,走好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合水镇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合水镇凸显“大榕树党建论坛”党建品牌作用,以该镇中和村约350年树龄的大榕树为中心,开展“大榕树党建论坛”活动:由镇机关、各村、各产业党支部书记轮流带领镇、村、企业党员到古榕公园大榕树下开展“大榕树党建论坛”活动,深入探讨“百千万工程”内涵要义,全力推动该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大榕树党建论坛”党建品牌的引领下,合水镇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致富带富能力进一步提升,镇域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镇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培育了多家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辐射带动周边数百人增收致富;中和村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兴径村党支部获评为“河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合水镇2023年5月举办的乡村振兴知识竞赛活动得到了广泛宣传。
据悉,合水镇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各级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聚焦乡村振兴热点难点问题,分领域、分层次做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集中培训,突出实干实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集中轮训、以会代训、观摩交流等方式,全覆盖培训农村干部900余人次。
坚持强基固本 建强乡村振兴“主力军”
谋发展重在聚人才。合水镇坚持把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抓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工作,积极培养发展青年党员、一线党员,已发展党员11名,为党员队伍输入新鲜血液、注入年轻“活力”,为乡村振兴积势蓄力;同时坚持全面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鼓励村(社区)“两委”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报读大专班、本科班,今年共推荐6人报读大专班、7人报读本科班,激励村干部用新知识新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与此同时,合水镇健全完善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制度,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原则,建立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库,进一步拓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渠道,从返乡大学生、复转军人、返乡创业就业人员等“归雁”人员中培养村“两委”后备干部64名。该镇还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作用,今年通过举办乡村振兴知识竞赛、中秋国庆期间乡贤茶话会等形式吸引人才、联系人才,进一步激发干群活力,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贡献力量。
突出项目建设 点燃乡村产业“新引擎”
为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合水镇以项目带动促发展,全力配合推进合水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持续跟进产业园首个项目——彰洞腐竹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进度,助力项目建设“加速跑”。
据了解,该产业园首期规划建设100条腐竹加工生产线。目前,已建成传统手工生产线60条,投产后每天可生产干腐竹2吨。该项目预计带动腐竹加工农户约100户、黄豆种植户约600户,每户农户腐竹产销年平均增收12万元。除了发展腐竹产业,合水镇还充分利用本地传统的油茶资源,融合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油茶加工产业园区,种植油茶约3.5万亩,形成“8+1”(8个油茶经济合作社、1个油茶产业基地)良好格局。
该镇还以“古韵彰洞”为主题,突出“四点一线”(古树、古桥、古塔、古四角楼、通村干路沿线)建设,打造精品节点;加大农业产业培育力度,引进国碳(深圳)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润辰丰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盘活利用彰洞村撂荒果场380亩,打造集种养和吃、住、游于一体的福和生态园,并通过引导村“两委”协助管理模式,实现经营主体、村集体和村民协同发展共增收。
坚持党建引领 塑造美丽乡村“新面貌”
行走在初冬时节的合水乡村,尽览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画卷。合水镇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动员各党支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听民声、问民意、解民忧,以实际行动提升镇域人居环境。
全域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合水镇通过集中部署开展“清洁乡村·绿美合水”百日行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全域整治工作,聚焦“六清三绿一改”,加大整改力度,做到整改闭环,组织开展乡村清洁和“1+N”植树活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形成“百日行动”强大合力,确保全镇常清长净。
全面提升人居品质。以乡村振兴项目为抓手,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创建,积极推动国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提升村庄的硬化、净化、美化的水平,抓好长效管理,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标杆,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组稿: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江逸伦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