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党员领航振乡村 稻花香里谱新篇

义合镇高楼村干部高志源带领村民奏响“航天稻三部曲”

2025-07-31 16:00:10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杨坚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思婷

近日,在义合镇高楼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村民们忙着抢收的身影在金色稻浪中穿梭。

“今年亩产突破1000斤,航天米早就被预定一空!”村“两委”干部高志源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名毅然放弃教师工作回到家乡的基层干部,用短短几年时间,带领村民奏响“航天稻三部曲”,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2019年夏天,对于高志源来说意义非凡。在三尺讲台耕耘多年的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辞职回到生养他的高楼村,成为一名基层村干部。高志源说:“不但是为了辛劳一辈子的父母,更是为了家乡的明天。我必须回来!”

彼时的高楼村,村集体经济薄弱,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传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低,村庄发展举步维艰。“一腔热血碰上满地鸡毛,挫败感确实强。”高志源坦言,同事提了一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重新点燃了他的斗志。

高志源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这句话如明灯指引方向:高楼村要振兴,必须在“土”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求突破。

航天稻“第一部曲”

破局引种,党员带头啃硬骨

经过多方奔走,高志源争取到县里支持,邀请农业专家深入分析村里的土壤与气候;借助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资源,最终敲定引进华南农业大学航天植物育种中心的优质水稻品种——航天稻。

推广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村里老龄化严重,留守老人对新品种心存顾虑,劳动力紧缺。“党员不带头,群众怎么信?”高志源带领村干部立下“军令状”:挨家挨户做工作,党员先试种、干部当表率。

高志源首先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提着一包实验室培育的谷种,拦住正要下田的父亲:“爸,教我种田吧,航天稻能让乡亲们致富。”父亲一把将谷种丢在地上:“好好的教师不当,回来种这‘不知名’的稻子,有什么出息?”高志源红着眼眶解释:“我是党员,是村干部,连我都不敢试,怎么带动别人?您不支持我,谁还信我?”

沉默良久,父亲弯腰捡起种子,走向催芽室。这个深沉的背影,成了航天稻落地的 “关键动力”。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10亩试验田终于播下希望的种子。技术不足,就请科技特派员驻点指导;劳动力不够,村干部挽起裤腿下田。几场春雨后,绿油油的稻苗破土而出,村民们的眼神从怀疑变成了期待。

秋收时节,试验田亩产突破1000斤,产量远超传统品种。更令人振奋的是,“航天米”因品质优良被提前预定,“不愁销”成了新话题。从10亩到上万亩,从高楼村扩展到邻村,再辐射至龙川等县区,“义合航天丝苗米”品牌渐渐打响。

航天稻“第二部曲”

变废为宝,产业链上拓新路

“光种粮不算本事,让一粒米生出更多价值才是真功夫。”高志源不满足于“种得好、卖得出”,开始琢磨产业链延伸。他发现,稻谷加工时总会剩下一成左右的碎米,虽品质上乘却难成“商品”。“扔了可惜,能不能变废为宝?”

一次早餐时,孩子一句“想吃汤米粉” 点醒了他:河源人爱吃米粉,用航天米做米粉,不正是特色吗?可联系了多家加工厂,得到的答复都是“新米做不了米粉”。“党员就得有股不服输的劲!”高志源带着村干部一次次上门,承诺承担风险,终于说服一家工厂试生产。

经过反复调试,用航天米小米粒制作的 “义合航天米排粉”成功问世。这款市面上少见的“当季新米米粉”,因口感爽滑、米香浓郁迅速走俏。原本废弃的小米粒,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产品价值倍增,村民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

航天稻“第三部曲”

跨界融合,酒香飘出振兴路

产业链延伸的脚步并未停歇。义合镇是传统米酒酿造大镇,高志源又动起脑筋:“好米出好酒,航天米的小米粒能不能酿酒?”他带着样品找到当地酒厂,一番试验后,试验酿造的米酒香气醇厚,赢得品酒师一致好评。

“航天米酒”的成功,让高楼村的产业版图再添新彩。从稻谷到米粉,从米粉到米酒,一粒航天稻在党员干部的巧思下,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的闭环。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高志源深知,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他带头联系在外务工青年,“一对一”讲项目、谈情怀、算收益,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回乡,成立合作社;开发电商小程序、签约快递网点、联合大学生直播带货,让航天米、米粉、米酒走出河源,销往全国。

如今的高楼村,稻花飘香里藏着新希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归创业。“万丈高楼平地起”,高志源说,这“高楼”不仅是村名,更是乡亲们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