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观光到智慧农业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持续扩容
东源“低空”飞出新天地
■6月22日下午,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开展无人机进行杂交稻制种机械化播插应用示范,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在7月的万绿湖文化旅游周期间,万绿湖景区举办“万里挑一·星河入湖”无人机表演活动。
核心提示
东源利用建设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有利契机,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锚定万绿湖低空文旅体验、柳城智慧农场应用、仙塘无人机培训基地三大核心抓手,以场景创新为战略支点,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在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构建“水陆空协同”的立体发展布局,全面撬动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加速成型,推动低空经济成为赋能“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的新引擎与新动能,奋力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低空答卷”。
从1月20日低空经济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时的“振翅欲飞”,到5月1日万绿湖直升机观光项目实现“首飞告捷”,再到7月上旬万绿湖无人机表演创吉尼斯“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的世界纪录……
如今,东源的“低空经济”已精准破题、迅猛发展:全县建成基于政务应用且可实现远程调度的无人机覆盖网,仙塘镇无人机飞行基地完成“人才筑基”,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超过15万亩次,开通低空观光线路3条,逐步形成“低空+文旅”“低空+农业”“低空+治理”三大应用品牌。
健全“低空+机制” 完善低空经济保障体系
要让东源的低空经济不仅飞起来、飞得好,更要飞得稳、飞得远,迈向更高层次、更可持续发展,统筹建立协同推进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培育低空经济市场主体,是必经之路。东源作为我市低空经济的先行县,开启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探索。
今年,东源将低空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东源县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专项支持政策,整合发改、应急、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组建县级低空经济发展专班,统筹推进项目落地、空域协调等工作,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而低空起降设施网建设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设施,面对这一重要要素,东源积极构建“1+1+2+7+N”低空起降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实现1个指挥中心统筹全局、1处测试场孵化技术、2处飞行营地激活场景、7处空中客运枢纽串联城乡、N个起降点覆盖全域。低空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县域范围的低空起降平台、通导监系统、无人值守系统、能源补给设施、低空飞行器以及配套设施的集中管控和低空飞行的调度指挥,提升低空飞行服务监管能力,保障空中交通安全。
如何释放低空经济的蓬勃活力?东源将目光放至市场,让政企共建取得更好成绩。今年1月,东源成功举办2025年低空经济产业合作签约活动,与14家低空领域头部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东源县国投集团与深圳飞行科技龙头企业合作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公司,开发低空政务服务、低空文旅业态、智能集群无人机产业、空中出行等核心领域,为发展低空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低空+文旅” 创新打造低空文旅消费场景
绿水青山是东源最动人的生态名片,如何将万绿湖景区的湖光山色让更多人看见?“思考再三,我们决定开发低空特色文旅产品。”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
方向已定,重在落实。东源依托万绿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契机,以万绿湖低空星舰基地为战略核心,通过构建空中交通网络,将环万绿湖分散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培育发展低空游览、航拍航摄、航空运动等多样化观光旅游产品,推动低空文旅体联动发展。
低空经济与旅游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项目叠加,更是基于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利用。为此,东源重点打造万绿湖低空飞行航线,推出3条低空观光线路,开展万绿湖“低空观光·五一首飞”活动,落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个“湖泊+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带动五一假期万绿湖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1%。
五一假期,万绿湖景区取得了亮眼成绩,但东源的“野心”不止于此,让世界、让人民记住万绿湖、记住东源低空经济可以扶摇直上才是东源的终极目标。这一次,他们将重点放在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上。经过精心策划,东源将客家文化、绿美生态等元素融合起来,打造无人机编队表演等文旅消费新场景。7月9日,万绿湖景区举办“万里挑一·星河入湖”无人机表演活动,以11198架无人机的成功表演,创吉尼斯“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的世界纪录,一举成名。万绿湖文化旅游周期间,吸引游客18.68万人次到万绿湖景区观看、旅游,带动旅游收入超2390万元。
深耕“低空+农业” 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作为全省最大的水稻无人智慧农场,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成立无人农机培训和试飞试航基地,配备植保无人机30架,广泛应用于播种、巡田、植保、运输等农业生产全流程,推动农场人工成本降低30%。
这场技术革命,不仅悄然重塑着农民的传统观念以及人与土地的关系,也让东源决心打造农业低空生产作业场景。按照“宜飞则飞、应飞尽飞”的原则,东源扩大农用无人机生产作业,在连片粮油、果蔬茶种植区域广泛开展农用无人机病虫害飞防、撒施肥料等作业。
实际上,无人机的作业能力远比想象中更强大,它可对农作物种植规模、长势、灾情等进行智能监测,开展农作物“低空+地面”相结合的综合智能监测。柳城镇下坝村利用多光谱无人机监测农作物生长,通过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仅需1小时即可完成2000亩农田的长势分析,实现精准变量施肥。
低空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无人机飞手这一新群体。东源审时度势,实施“飞手归雁”计划,加大低空飞行农业装备人才引进培育力度,组织开展农用无人机技能培训,强化低空飞行农业装备管理、推广、安全监理等专业服务能力。目前,东源已建立无人机培训基地,配备了飞行训练区、模拟飞行中心等多个功能区域和无人机指挥车,完成三批学员的无人机训练培训工作,为无人机在农业植保、吊运等领域提供专业人才服务保障。
拓展“低空+治理” 丰富公共服务低空应用
走进东源县仙塘镇应急指挥中心楼顶,无人机自动机场缓缓打开机巢上盖,伴随着一阵“嗡嗡”作响的旋翼转动声,一架多旋翼无人机从中垂直飞起,升空后按照既定航线进行绕飞盘旋巡视。
“我们无人机的地面分辨率达到4厘米,通俗来说,身处120米高空能看清地面头盔的颜色。”仙塘镇规划建设办负责人曾泳健介绍,他们使用无人机对全域“两违”、道路、河道等进行智能化巡航。
仙塘镇是东源开展“低空+治理”工作的先锋。为加大无人机在城乡治理领域应用,今年,东源联合中国铁塔河源分公司在全县21个乡镇部署无人机机库,建成基于政务应用且可实现远程调度的无人机覆盖网,基本实现无人机在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城乡风貌提升等领域的集约化应用。
东源探索低空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让其更有信心将“低空+应急救援”结合起来。
通过建立大小结合、高低协同、反应灵敏的无人机应急救援体系,利用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快速响应并执行空中侦察、物资投送等任务,确保在复杂环境下仍能高效开展救援工作,有效提升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和综合能力。
东源县创新运用无人机技术提升救援效能,在森林防火和防汛抢险中表现突出。在火场救援中,无人机通过实时监测火势、精准投送装备,累计参与森林火灾救援超100次,投送灭火装备1吨,大幅提升救援效率;在抗洪抢险中,无人机突破地形限制实施空中救援,已成功执行40余次任务,为受困群众投送救生设备等物资,改变了传统依赖舟艇的救援模式。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田红秀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肖嘉伟 傅泽彪 陈振敏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