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服务加码小水幸福
探访东源县骆湖镇小水村党群服务中心惠民新实践
■东源县骆湖镇小水村多年生稻种植基地机械收割现场
核心提示
7月22日正午,东源县骆湖镇小水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长者食堂里飘出饭菜香。欧可喜端着餐盘坐到熟悉的餐桌前,和老伙计们边吃边唠家常。“一顿饭花不了几块钱,还能跟老邻居说说话,这日子美得很!”欧可喜朴实的笑容里,映照着小水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惠民实效。
这座由旧学校改建的服务阵地,正以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民生实事,解锁着小水村的幸福密码。
空间再造
闲置校舍变身“幸福驿站”
走进小水村党群服务中心,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闲置的村小教室。
经过空间优化改造,昔日的课桌椅被书架、餐桌取代,文化图书室里整齐排列着农技指导、儿童绘本等书籍,每天都有村民来此“充电”;隔壁的长者食堂里,消毒柜、保温餐台等设施一应俱全。自去年11月开办以来,这里每天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热气腾腾的中餐,平均每日接待20余人,累计为 375位老人免费测量血压,让老人们吃出了“幸福滋味”。
“以前中午要么自己凑合煮点,要么等子女送饭,现在食堂就开在家门口,饭菜荤素搭配,热乎可口,政府还补贴一部分,咱老百姓真正得了实惠。”村民廖小莲说。
从闲置校舍到“幸福家园”,空间的改造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更新,更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服务升级 三支队伍打通“最后一米”
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卡在用工、办事、沟通的“最后一米”。小水村党群服务中心精准施策,组建三支服务队,用“跑腿指数”换取群众“满意指数”。
帮办代办服务队是村民眼中的“及时雨”。针对老人、残疾人等群体“用不好智能设备、办不了线上事”的难题,12名党员、村干部、志愿者组成“帮办代办服务队”,包揽了水电报装、医保购买、老人年审等高频事项。截至目前,服务队已累计帮办代办1500余件次,其中365人次完成老人年审,30户申报了宅基地手续,23户通了水电,1102人参保城乡居民医保。“党员多跑腿,群众少烦心”的承诺,在一次次上门服务中落地生根。
“五老”服务队则是乡村和谐“稳定器”。10名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医生、老战士组成的调解队伍,依托“五老调解室” 平台,累计成功调解36宗邻里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去年,县道829线致富至小水段道路拓宽项目推进时,一户村民因自留地(长度167米)征用问题迟迟不肯签字,县、镇、村干部多次与其沟通无果,导致项目迟迟无法推进。这时,退休老干部廖大爷主动请缨,用“土道理”讲清“大政策”,终于解开了村民的心结。
“造桥修路关系全村长期发展,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我们更要无条件支持。”参与调解的老党员笑着说,正是这份“老臣力量”,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注入“新活力”。今年暑假,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小水村合作,架起手机支架直播卖货,为村内日用品公司卖出200件洗衣液,创收2 万元。“以前洗衣液愁销路,现在直播间里一吆喝,订单就来了!”小水村党支部书记欧可生看着后台的数据,眼里满是欣喜。
产业赋能 撂荒耕地长出“增收希望”
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村、富民一体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直是小水村的重要目标。今年,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直联单位支持下,小水村把目光投向了撂荒耕地,70亩耕地变身“希望田野”,试点种植的多年生稻迎来丰收,亩产达1000斤,一年将为群众带来14万元收益。
这份收获的背后,是党员干部带头试种的担当。村民小组组长廖新祥带头承包27亩撂荒耕地,在多个部门的支持下,从翻耕、插秧到管护,他硬生生让荒田长出了“金稻穗”。“刚开始大家怕种不好,我是村民小组长,总得有人先蹚出一条路。”廖新祥黝黑的脸上,刻着庄稼人特有的实在。
按照规划,小水村明年将把多年生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60亩连片规模,后年再扩种至500亩,让“一季种植、多年收获”的高效农业成为特色产业。“等规模上去了,我们还要搞大米加工,通过直播卖货拓宽销路,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村党支部书记欧可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长者食堂的烟火气,到稻田里的丰收景;从党员代办的“跑腿服务”,到“五老” 调解化纷争;从直播间的订单,到千亩稻田的规划……小水村党群服务中心用一件件实事,把“为民服务”的誓言写在大地上。在这里,每一份服务都连着民心,每一寸土地都孕育希望,一个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小水村,正在党群同心的奋斗中走向未来。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潘惠勇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