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绘就绿美画卷 书写生态华章
■东源县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绿色森林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东源县新港镇九里湖公园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东源县义合镇绿美生态建设示范点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广东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东源县作为广东省首个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自2023年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始终将绿美生态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县镇村绿化美化、绿美示范点建设和生态价值转化,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群众生活品质改善的多重效益。
三年来,东源县以“一湖两江三路四园” 为重点区域,累计完成县镇村绿化种植苗木超55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109个,探索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打造了一批具有东源特色的绿美生态样板,走出了一条“绿叶子”变“金票子”的绿色发展之路。
全域绿化美化
构筑多层次生态保护路径
在全域绿化美化的时代浪潮中,东源县锚定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县镇村绿化全覆盖两大目标,以科学规划为笔、全民参与为墨,精心勾勒出多层次生态屏障的壮美画卷,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
2023年以来,东源县聚焦“一湖两江三路四园”重点区域,向松桉纯林及疏残林发起生态修复攻坚战,创新采用“珍贵树种+”复合种植模式,遴选荷木、楠木等抗逆性强的乡土阔叶树种,巧妙搭配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树种、木本油料或木本药材树种,高标准稳步推进林分改造工程,构建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截至今年3月,全县累计完成11.5万亩林分优化提升,同步完成新造林抚育6.83万亩、森林抚育提升9.43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攀升。
生态修复成效斐然,为东源县赢得诸多荣誉。2023年,在“绿美广东竞风华”活动中斩获“优秀组织奖”;县生态公益林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凭借出色表现,多次荣获省级优秀等次及农业技术推广奖项,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的标杆典范。
2024年,以“添绿添美你我他·绿美东源靠大家”为行动纲领,东源县掀起全民植绿热潮。在圩镇,对广场、公园、河岸、道路等公共空间进行绿化升级,打造兼具生态与休闲功能的绿色空间;在乡村,围绕“四旁”“五边”区域,因地制宜种植榕树、樟树等景观树种,在山边水边广植竹子,既增添盎然绿意,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24年,全县超额完成绿化任务,县镇村共种植苗木31.3万株,完成率高达295.3%。今年,东源县乘胜追击,聚焦“1+4+40”典型镇村、高速公路出入口、“一江两岸”等重点区域,计划种植30万株苗木,截至6月20日已完成30.35万株。
为保障绿化成果长效化,东源县创新管护模式,推出“种树小哪吒”“植树小闹铃” 等趣味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结合二十四节气制定绿化管护“节气指南”,依据天气预报实时推送工作提示,实现科学种植与精细化管护的有机统一。
创新共建机制
激活生态保护多方动能
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以来,东源创新构建“四套班子直联镇村+县直部门结对共建”机制,推动所有县直部门与21个镇村精准“配对”,打造“一对一”绿美共建联盟。通过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专业贴心的技术指导,以及广泛深入的全民动员,城乡绿化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如今,绿美东源全民行动系列活动已成为闪亮名片。截至目前,30余场绿美东源全民行动系列活动,如磁石般吸引3.5万人次党员干部与群众踊跃参与。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百姓,大家挥锹铲土、浇水灌溉,在大地上种下绿色希望,有力推动绿美生态建设加速前行。
生态保护需要汇聚全社会的智慧与力量。为此,当地积极拓宽“认种、认养、认捐”渠道,让全民参与有了更多元的方式。自2024年起,“我在万绿湖有棵树” 等304场大型义务植树活动接连开展,“我在家乡有棵树”“我为娘家种棵树”等特色主题活动,更是唤醒了宗亲、外嫁女等群体对家乡的热爱,纷纷投身植树护绿行动。
乡亲和企业也在这场生态建设的热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年春节,110余场乡亲交流座谈会架起沟通桥梁,1700多名乡亲带着对家乡的眷恋,种下1.37万余株绿树,为绿美东源建设添砖加瓦。
绿美公路串珠成链 绘就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每年三四月,在东源高速公路出入口,超4万株紫荆、簕杜鹃竞相绽放,如绚丽彩带般构筑起“迎宾花廊”与“高速绿廊”。当车辆穿梭其间,窗外是层层叠叠的绿意,真正实现了“车行画中”的诗意体验。
去年以来,东源县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和国道205线骆湖至曾田段的绿化提升工程,不仅完成52.6公里路面拓宽及沥青铺设,更将200公里道路沿线化作绿意葱茏的生态长廊。如今,全县道路绿化率高达95%,一条条公路不仅是交通干线,更成为串联城乡美景的生态纽带。
与此同时,东源还以东江两岸仙塘、义合段为重点,开启大规模绿化提升行动,累计种植青皮竹、粉单竹、水杉、朴树等8.6万株苗木,巧妙构建起“竹林+湿地”的特色景观带。科学搭配的植物群落,营造出 “绿竹白鹭”的悠然湿地意境,既修复了沿江生态系统,又为居民打造了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2024年,东江湿地——啸仙故里南粤红绿径入选“2024 年广东省南粤红绿径名单”,每逢节假日,这里日均接待游客约1000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2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打造东源“绿富双赢”新样板
当4.35万吨森林释放的清新“空气” 化作147万元真金白银时,东源县锡场镇5个村的村民们第一次真切触摸到生态资源的经济脉搏。
今年6月,随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竞价落槌,国泰海通证券以34元/吨的价格竞得东源县首个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减排量,这场“空气变现”的创新实践,不仅刷新了山区县生态价值转化的纪录,更揭开了东源探索“绿富双赢”的生动篇章。
坐拥44万亩广袤林地的锡场镇,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依托“科研机构+强村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当地创新开发林业碳汇和碳普惠项目。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通过科学监测森林固碳量,将林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化为可交易的碳减排量,成功打通“生态资源—碳汇产品—市场交易” 的完整链条。此次交易中,4.35万吨省级碳普惠减排量的成交,为每个参与的村集体带来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经济收益,真正实现“树木长在山上,收益落进袋中”。
林下经济破圈,“一镇一业”激活绿色产业链。在碳汇交易之外,东源县还以林地资源为画布,绘就“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林下经济新图景。锡场镇依托独特的森林生态环境,打造“立体式”林下经济样板:410 亩林石南药基地里,黄精、金线莲等名贵中药材长势喜人,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2000 亩林禾油茶基地实现标准化种植,2024年产出优质茶油3000斤;仿野生灵芝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年产量达1.75万斤,总产值超 300万元。
数据显示,东源县已有30多个村集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年增收超10万元,实现“绿叶子”向“金票子”的华丽转身。
以示范点建设为抓手 绿美东源立标杆 生态双珠耀东江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壮阔征程中,东源县勇立潮头,以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绿美生态建设新高地。广东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综合型示范点与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义合示范点,如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东源大地,绽放出独特的生态魅力与发展活力。
康禾万亩林海织就“生态为民”典范。康禾镇内,占地约1.1万亩的广东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综合型示范点,以“一园一馆两路,三基地四小园”为精巧布局,构建起一幅生态与人文交融的绝美画卷。这里有无痕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科普馆、森林步道与自然教育径,以及贡茶园、野果园、仙草园、本土植物园四个特色小园。
“自然教育+研学”是该示范点的特色招牌。它深度融合若坝村、曲龙村资源,打造集科普服务、红色教育、林下经济示范于一体的综合示范点。建设过程中,示范点多措并举:通过科学抚育,提高林分质量,让绿色更浓郁;精心打造无痕森林公园,拓展绿色空间,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好去处;丰富生态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与林下经济,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广泛开展自然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与文化节庆,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自建设以来,这里热闹非凡,“绿美东源行”作家采风活动吸引众多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生态之美;香港同乡会共建绿美林,架起两地生态交流的桥梁;世界地球日、森林文化周等活动精彩纷呈,参与人数超万人次。
义合红绿交融打造湿地经济样板。位于义合镇东江西侧的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义合示范点,以“一心两翼”为布局,以义合镇下屯村绿美红色村庄为核心,“山上”森林质量提升、“水边”科普研学为两翼,巧妙融合山林田园、湿地公园、红色村庄,形成“四位一体”的独特发展格局。
如今,这里已建成湿地公园科普中心、竹文化长廊等特色项目。2025年,更是在苏家围景区谋划打造网剧创客第一村“颂巢·苏家围”,以创新之举吸引创客人才汇聚,做活景区经济,反哺美丽乡村建设。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振敏 傅泽彪 修硕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