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以茶兴业绘就富民新图景
深耕一片绿叶 成就一大产业
■东源县曾田镇的上仙湖茶园,一片绿意盎然,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本报记者 杨坚 摄
■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的碧湖山生态茶园错落有致,绿意葱茏。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的康禾茶种植基地,茶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市级非遗绿茶制作技艺(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云科,在茶坊内专注地进行手工挥干工序。 本报记者 星海 摄
■东源县叶潭镇饶嶂茶叶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东源馆内,游客们饶有兴致地品尝“柳上美人”品牌的“以花之茗”花茶系列与“鸳鸯挂耳”茶咖系列。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在东源县柳城镇的“柳上美人”茶园内,工人手持轻便的无刷电动采茶机忙碌着,相较于传统的人工采摘方式,机械采摘可降低成本约30%。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薄雾轻笼,云雾缭绕的东源县上莞镇仙湖村万亩优质茶叶基地里,茶农们正在采摘春茶。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
东源县地处丘陵地带,非常适合茶叶种植。东源种茶历史悠久,已达千载有余,是清朝朝廷茶叶贡品的主要产区。茶叶主产区位于华南第一大人工湖——万绿湖周边,茶树大多种植于海拔800-1000米的云山雾海之中。东源凭借独特的土壤、气候、品种,以及对技艺与文化传承的坚守,孕育了众多品质卓越的茶叶产品。
目前,东源县茶叶种植面积6万多亩,年产茶叶约2700吨、产值近12亿元,共培育130多个茶叶品牌,包括上莞镇的仙湖茶、蓝口镇的礤头茶、柳城镇的“柳上美人”、康禾镇的康禾茶、涧头镇的石坪茶等。其中,“东源仙湖茶”“康禾茶”已经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东源仙湖茶”已成为东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东源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秉持“万绿仙湖,千年贡品”理念,把茶产业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富民特色产业,以“东源仙湖茶”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按照“提品质、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的思路,深入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出台了《东源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积极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品牌体系,加快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加持下,东源茶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迸发出强劲的新质生产力,仙湖茶叶基地优化升级并向茶文化生态旅游方向转型发展,逐步形成“茶业+旅游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小叶片”成为上莞、曾田、柳城、康禾、蓝口、叶潭、涧头等乡镇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东源茶产业摘取了一批国字号牌匾:东源县仙湖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入选“2023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是全国40条入选的精品线路之一);东源县仙湖山生态茶园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杂志·国茶地理“中国大美茶山”年度榜单;东源县仙湖茶园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2024中国好绿茶大会暨第16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上,“东源仙湖茶”入选“中国好绿茶地图”(并被授予“中国好绿茶大会推荐区域公用品牌”);在2024第三届宝船国际茶文化节(香港)东源入选“中国十大茶旅目的地”(是广东唯一一个入选的县)。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苏道华 陈振敏 傅泽彪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