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

实施全域科技创新 提质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09-12 09:46:29 来源:河源日报

fabdc16765e46a88027c98fbc1590ee3_hyrbs0912005_001_01_s.jpg

■广东鑫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

6f9e641fac95ea97fff100e53599555b_hyrbs0912005_001_02_s.jpg

■铭镭激光智能装备(河源)有限公司机器人生产车间。

【成效篇】

“百千万工程”实现提质增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产业生态中,县域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基于此,近年来,东源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契机,立足生态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奋力打造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东源样板”和更高水平县域发展的广东典范。

在推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中,东源积极引导和扶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攻坚关键技术,攻克“卡脖子”问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产品质量与效率;引入数字化手段,有效实现生产自动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减少生产浪费和误差,提高生产效率;创新销售方式,利用互联网优势,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供应链把控能力,推进跨境电商,产品实现“东源产、全球卖”,确保了全县制造业转型步伐加速推进。

通过科技创新,全县新型工业提质赋能,实现“四个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产品质效、生产效能与市场份额得到明显提升)。该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县新增规上企业1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29家企业完成技改(总投资7.6亿元);工业投资完成55.5亿元、增长20.7%;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4.8亿元;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集群规模和业态能级稳步提升,产值分别达91亿元、14.8亿元、6.4亿元。今年7月,广东鑫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鑫达科技)被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列入2024年广东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其申报产品为聚氯乙烯钙锌稳定剂,是我市两家上榜企业之一。

东源通过实施全域科技创新,全县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人才不断聚集、创新体制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百千万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激发和培育创新动能,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平稳起步、良好开局,成功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顺天镇及15个村顺利入选首批典型镇村名单。在2023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中被认定为进位类县市中的优秀等次。今年,全国“工厂化农业与智能农机装备专项无人农场服务乡村振兴”现场会、2024“生态河源·美丽中国”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国家级大型活动在东源成功举办,成功入选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区域、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山上”换“山下”林耕布局优化试点等榜单。

【措施篇】

坚持“三聚焦” 做好“三篇文章”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2023年5月,科技部公布了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东源以“科技支撑生态文明”主题入选,是我省此批仅有的两个入选县(市)之一。对此,东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国家创新型县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行动”“现代产业创新发展行动”“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行动”等八大任务,坚持“三聚焦”,做好“引、育、融”三篇文章,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聚焦科技人才需求

筑好“黄金巢”引“金凤凰”

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东源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聚焦县域科技人才需求,围绕新材料、新电子、硅产业、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链部署人才链,不断做好“引”的文章。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搭建引才平台。通过“双百行动”“雁归源行动”和东源县(广东工业大学)人才科创孵化飞地、河源东源(盐田)科技创新中心等反向飞地,不断完善“招商大使”“首席科技官”和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打造“智汇东源”人才格局,形成“高校院所+平台+成果转化”的引才模式,年均对接人才100名以上,引进创新创业高端人才20名以上。二是围绕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引才渠道。东源坚持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人才引进的先导性工程,牢固树立“筑好‘黄金巢’,引来‘金凤凰’”理念,和广东工业大学共建了全省唯一的县级研究院——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和彭寿、罗锡文、李卫等院士团队共建了东源县硅材料中心、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广晟广科稀土永磁创新研究院等,拥有富马硬质合金、铭镭激光等9家企业博士工作站。充分发挥河源东源产业园区、船塘省级农业科技园等园区承载优势,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到东源创新创业。三是围绕综合能力提升,搭建引才支撑体系。积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强化人才引育保障支撑。出台《东源县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人才政策,给予各类人才生活补助、住房补贴、科技项目扶持等支持,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针对性开展“企业家引航计划”和“管理人员提升行动”,推动建立“导师+企业”培养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水平。此外,围绕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东源进一步加强乡贤、“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将其充实到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中来。截至目前,东源农村科技特派员备案人数达183人,成为推动东源农业产业发展重要生力军。

聚焦科技创新平台

搭平台建体系做好孵化培育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县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东源县聚焦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县域创新所需的科技创新平台、企业主体和孵化体系,全力做足“育”的文章。一是加快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架构。推动东源产业园区、船塘省级农业科技园和生猪、板栗、茶叶、丝苗米、油茶等5个省级产业园区建设科创平台,县外打造河源东源(深圳)产业促进中心、河源东源(深圳盐田)海洋经济合作实验基地等反向飞地,构建“根基扎在东源、枝蔓伸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能级开放创新平台架构。此外,东源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在东源布局设点,促进创新要素向县域聚集。在仙塘镇红光村建设了东源县“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和东源“双百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在顺天镇建设了广东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东源分院、广东老年大学东源学院。二是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开展科技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大力推动广东晟源永磁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鑫达科技、铭镭激光等企业争创科技型领军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2023年年底,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26家,专精特新企业从2020年的3家增长到2023年的23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30家增长到2023年的63家,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企业顶天立地、创新先锋企业抢占高地”的生动局面。三是不断健全县域孵化体系。全面加强同“双百行动”高校、属地高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联系,聚焦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需求和反向飞地企业孵化转化需要,首创“人才科创飞地”,跨地域建设孵化平台,探索“孵化在异地、产业化在本土”新模式,推动形成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项目落地、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实验室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基地)8家,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级/省级星创天地17家。

聚焦科技支撑产业

促“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力

县域高质量发展,经济产业是重中之重,产业活则经济活。东源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聚焦政策引领“融”、产业共建“融”、协同创新“融”,全面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力,全力做足政策、人才、产业、平台、资本“融”的文章。一是加强政策引领。接连制定出台《东源县关于奋战科技创新赋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标杆的实施方案》《东源县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建立县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科技支撑县域创新发展力度,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发明专利有效量等主要科技指标位居全市前列,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推进产业共建。围绕主导产业积极优化企业创新平台布局,推动主导产业建立技术联盟,支持富马硬质合金等链主型龙头企业延链补链,联合高校瞄准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发攻关,不断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推动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大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行动,助推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省高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三是强化协同创新。以产业为群落、平台为沃土、人才为种苗、资金为活水、政策为阳光,全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造高水平开放包容、富有弹性的创新生态,推动各要素融通共生、协同创新。

【创新案例】

富马:广东规模最大硬质合金生产商

20年前,位于河源东源产业园区内的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富马硬质合金)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国营企业。富马硬质合金改制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成功攻克了粉末冶金全过程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国内新能源、半导体、口腔医疗等领域硬质合金材料的“卡脖子”问题。目前,富马硬质合金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80多项,其生产的高端硬质合金材料市场价值达到7万元每千克,实现了精密刀具智能制造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成功应用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成长壮大为广东规模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商。

铭镭激光:

入列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企业

今年3月,在《广东省培育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文件中,铭镭激光智能装备(河源)有限公司(下称铭镭激光)被列入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得到省级重点支持。据悉,铭镭激光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已获得有效专利170余项,全球首创Wobble激光焊接(一种双楔形激光振动的焊接方法,主要应用在手持激光焊接机)、激光清洗技术等激光行业前沿核心技术,成为激光切割这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罗曼缔克陶瓷:技改成就行业佼佼者

2022年罗曼缔克陶瓷加工企业投资1亿元对原有的建筑陶瓷制品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购置国内先进、高效节能的球磨机、喷雾塔、储坯系统等生产设备,改造窑炉、抛光线、釉线系统及配套设施设备,极大提高了项目设备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用工人数从原来的450人缩减至230人,特别是在2023年房地产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实现逆势上扬,营业收入达4.38亿元、增长62.1%,成为陶瓷行业的佼佼者。

皇星婴童:产品实现“东源产、全球卖”

广东皇星婴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皇星婴童)坚持线上销售与技术研发“双管齐下”,接续投入研发经费3000多万元,快速对产品进行更新迭代,丰富并扩大产品线,再通过在天猫、京东、抖音、拼多多等电商渠道进行直播、开设旗舰店等方式推广,并推进跨境电商,产品实现“东源产,全球卖”,在互联网助力下,皇星婴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目前实现网络月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2023年产值8700万元、增长75%,2024年预估可实现产值1.6亿元、增长超过80%。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李战艺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黄赞福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周晓华 陈浩 彭冰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黄赞福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上一篇:打造“球赛+”模式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