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以顺天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工作为契机,重塑“三生”空间
科学规划国土空间 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位于东源县顺天镇横塘村的美林油茶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5月15日,东源召开全县自然资源领域业务知识专题培训会。张小建 摄
■由东源东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的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落户东源县顺天镇的元渔夫预制菜产业园正在建设中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河源东源高新区已成为东源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与主阵地、东源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与引领区。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在守住筑牢耕地红线的同时,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为城乡高质量发展重塑“三生”(生产、生态与生活)空间,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东源县以顺天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新路径与新模式,不但为城乡高质量发展重塑了“三生”空间,为项目“落子”与产业布局腾出了发展空间,而且盘活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提升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效破解了制约项目落地与产业集聚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为推动城乡全域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源头活水与内生动力。
高效推进试点: 探索出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子
从顺天互通立交下粤赣高速公路后,映入眼帘的是如火如荼一派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场景:福茂智能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元渔夫预制菜产业园、美林油茶现代产业园等一大批产业园施工现场人来人往,施工人员正加紧施工,各种建设设备轰鸣声不断……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建设将转化为东源拼经济、抓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景画”。
以顺天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工作为契机,重塑“三生”空间,为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努力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是东源破解制约项目落地与产业集聚发展土地“瓶颈”问题的创新实践与生动案例。
顺天镇位于东源县北部,地处灯塔盆地腹地,是河源市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也是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创建所在地。2021年9月,经自然资源部批准,顺天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工作,试点实施范围涉及11个村,实施总面积为106.85 平方公里。
东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顺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工作,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围绕目标要求,研究制定可操作性实施方案,决定以试点工作为契机,为东源城乡发展、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等要素“腾出”空间,探索出一条独具东源山区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新路子。东源县自然资源局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主动作为、主动有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指导,一线督导,确保了试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顺天镇通过编制科学合理规划,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立足生态优势,聚焦农用地整理(垦造水田、耕地恢复项目)、建设用地整理(增减挂钩项目)、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风貌提升、精品工程及产业导入六大任务,通过实施项目促进土地流转,加快灌渠建设,提升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化,美化乡村,吸引农业龙头企业陆续落户,吸引外出乡贤回乡创业,增加农用地,让“山上农田下来,地上树林上山”,为“百千万工程”奠定了基础,确保了农高区和顺天镇规划编制、产业项目落户、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美林油茶)、诗画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有规划有力有效推进,极大提升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速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助力东源高质量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顺天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通过连片整治,将荒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同时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原本被切割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零散田块,变成了成方成块的大面积可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夯实了产业发展根基,为项目落户和产业发展“腾出”了广阔的空间。
截至目前,顺天全镇共流转土地近5万亩,惠及8000多户群众,现阶段已完成耕地修复300多亩,垦造水田1600多亩,全面优化了全镇12个村(社区)营商环境,已引进广东美林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光明集团鸽文投公司、广东海演智慧农业公司、广东广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企业入驻建设。
顺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为东源如何有效盘活乡村土地资源,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打造了样板,进一步激活了土地要素和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和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入驻,城乡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县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15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0家、市级94家、县级22家),成为广东省粮食主产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油瓶子”“水缸子”。
坚持“两手抓”: 园区建设接续扩容提质增效
季夏六月,万物峥嵘。走马河源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河源东源高新区)内的智能制造集聚区、深圳盐田(东源)共建现代物流园和东源县新材料产业园,一批项目在热火朝天建设中,道路、供水等公共配套设施正在抓紧推进,河源东源高新区三期开发如火如荼推进……
截至目前,河源东源高新区共有入园企业252家(其中已投产192家),规上企业6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上市企业1家,园区建设、项目招商、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实现齐头并进,以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已成为东源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与主阵地、东源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与引领区。
园区建设,土地是第一要素。河源东源高新区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容提质,是东源科学统筹土地资源,优布局、促发展,严格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盘活存量和一手抓扩大增量),努力提升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生动实践与成效体现。
东源坚持科学规划国土空间,立足东源资源禀赋特点和优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将“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扎实做好自然资源管理划定工作,做到规划“一盘棋”,为园区建设、项目入驻“腾出”空间,推动园区持续提质扩容增效,提升了园区承接产业能力与竞争力。
与此同时,东源针对园区用地“圈而不建”“用地低效”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开展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为契机,实行“腾笼换鸟”“提质升档”,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实行“一地块一办法”,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政府收购、新建厂房招租、引进合作伙伴、以企招企等方式“腾笼换鸟”,进一步挖掘盘活园区存量土地资源,提升了园区用地综合利用水平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2022年,全县共完成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825.88亩,占第一年度任务的150.16%,完成率排全市县区第一。
正是“两手抓”之措成为东源持续推动园区提质扩容增效的强力“推手”。河源东源高新区于2022年启动园区三期开发建设,总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面积1.26平方公里),现正在全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为入园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杨柳 朱颖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