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义合镇内外兼修引蝶变
以红色文化“软实力”谱写“文旅强镇”新篇章
■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的小江湾红色实训拓展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点
■正在建设中的义合镇兰花种植基地
■东源县义合镇正在开发中的冰川公园
■东源县义合镇东江湿地审计公园
核心提示
“今年是人民审计事业奠基者阮啸仙诞辰125周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40周年……”4月19日上午,红色题材电影《阮啸仙》在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正式开机,将进一步擦亮阮啸仙红色革命品牌,极大地提升河源红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今年以来,义合镇以阮啸仙故居、闻啸轩学堂等红色资源为依托,以国家级东江湿地公园为基础,不断释放红色魅力,全力打造红色生态文旅强镇,充分发挥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作用和纽带作用,进一步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短板,促进城乡高度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争创“百千万工程”示范镇。
打造红色IP 建设文旅强镇
顺着蜿蜒的村道,来到义合镇下屯村的码头,一艘由渡船改造而成的“红船”格外引人注目。自2021年阮啸仙纪念大桥通车后,渡船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广东嘉客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义合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红船码头、东江湿地审计园等资源,将其打造成“小江湾红色实训拓展基地”。
今年五一假期,小江湾实训扩展基地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格外热闹。“听说前段时间电影《阮啸仙》开机,趁着假期,我特地带孩子来下屯感受一下红色文化。”来自深圳的游客黄作亮说,居住下屯期间,他们参观阮啸仙故居、听红色故事、玩红色游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浸染,“以后有空还会常来”。
小江湾红色实训文化基地以红色引擎为抓手,打造组合研学“套餐”。“每到双休日,就有中小学生过来研学,我们基地日均载客量可达400人,现在的预约已经排到了7月份。”广东嘉客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秋雨介绍,公司策划红色文化+红色剧本杀+生态科普+非遗文化传承课程,深受中小学生好评。
为了给中小学生研学提供高品质课程,小江湾红色实训文化基地不仅自主研发出红色剧本杀《七贤小战士》,还将与广东轻工集团合作打造非遗传承人基地、深圳市科协进行研学类交流,助推研学项目深化,拓宽实践育人新渠道。
打造红色经典IP,让红色文化“拴”住年轻人的心是义合镇的主要目标之一。义合镇认真谋划“红色文旅”实施路径,挖掘阮啸仙红色资源,编纂包含镇村简史、红色、历史、人物故事,趣事杂谈、新时代故事等的《义合方志》《红色义合 英雄下屯——阮啸仙的故事》;加强义合镇明清古建筑数量、位置的摸排并加以修缮,同时配合第三方公司对苏家围景区进行升级改造,讲好“苏氏故事”,为乡村画卷抹上“古色香”;推动中组部组织振兴试点村顺利验收,将红色村建设持续推进工作与下屯村建设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工作结合,同时推动啸仙审计博物馆项目落实落地,优化义合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点布局,进一步丰富义合镇独有的审计元素。
红色文旅小镇的开发和建设,多品牌客栈民宿的引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灵芝小院、青岚山房、竹里馆、观澜驿栈……一家家独具特色的民宿让游客流连忘返。“灵芝小院等民宿是我镇的典型代表,接下来将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聚力打造精品民宿群。”义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支持和帮扶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健康发展,该镇为民宿行业注入“金融活水”,引导民宿企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
如今,义合镇按照“红色旅游+研修研学”的发展思路,全方位打响红色下屯品牌,多措并举传承红色基因,走出了一条有特色、聚人气、效益好的文旅融合之路。
聚焦特色产业 激活美丽经济
位于义合镇下屯村的“兰源花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火力全开忙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义合镇把产业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着力点,开展特色产业种植。今年3月,通过引进高端花卉基地,壮大村集体收入。
据了解,东源县兰源花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000万元,分二期建设约3万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兰花种植大棚及输美标准蝴蝶兰温室基地。兰花基地项目完成后,预计年产值1000多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1万元,增加就业岗位10个。
为了让村民增收致富,下屯村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利用村内洋洞河河谷中分布的大量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巨石、石臼、擦痕等地貌,因地制宜开发古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目前,公园第一期建设已初步成型。”下屯村第一书记顾小岳说,希望结合村委会办公楼附近的荷花池景点,为强村富民再添新动力。
下屯村是义合镇迈向乡村振兴新步伐的一个示范点,该镇致力于开创“多点开花”,抓好稳就业保民生的新局面。在东江河畔的曲滩村义合精酿啤酒厂,好水酿出的好酒吸引了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不少“粉丝”。“我们每个月的产量可达1.8吨,采用‘村集体+农业’的运营模式,接下来还会结合旅游、研学路线,打造‘酿造+参观+品尝+体验’于一体的新型产业项目。”该厂负责人叶焕荣说。
当目光转向义合镇香溪村,生菜、青瓜、西红柿、玉米……正向阳而生,一幅欣欣向荣的美好画卷在此展开。“我们基地共有320亩地种植金银花、蔬菜等,开发了‘阳光绿源’网上商城小程序,将我们的农副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阳光绿源农业集团(河源基地)负责人唐建华说,今年5月,他们与万绿慧农(河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引进水培蔬菜项目,探索农业种植新模式。
唐建华介绍,水培蔬菜一年能收12茬,年产量是土培的2倍以上,基地目前建设水培蔬菜大棚42亩地,不久后即可投产。蔬菜事业的宏图正在唐建华心中勾勒,他将利用现有蔬菜资源筹备建设酸菜厂。
今年香溪村还积极引进了台湾山苏蔬菜基地,基地面积120亩,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土地流转的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每年至少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6万元。
为了拓宽致富路,完成经济方面增长7%,各村集体收入提升至30万元以上的目标,义合镇锚定目标,勇毅前行。义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不断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盘活“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禀赋及特色产业,按规划部署分类建设文旅型、农业型、服务型村庄;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全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700亩,积极谋划推动兴办义合村酸笋加工厂及下屯村稻米加工厂建设,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
增绿护绿养绿 绘就绿美画卷
置身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可以坐观江中水禽随波荡漾,欣赏牛与鹭鸟碧野田间相依相傍,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天然佳景。据悉,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有高等维管植物356种,水生植物丰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湿地植被类型,还有数十株古树名木形成的古树群。
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东江审计科普园、下屯村古树群……这些都是义合镇的绿色资源。随着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的号角吹响,义合镇不甘其后,抢抓林时开展生产,助力东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正迅速启动。
“除直接林业产值外,绿美河源生态建设还将提升森林提供生态服务和文化价值的功能,其中蕴含着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机遇。”义合镇相关负责人说,为推动林业生态产品实现价值,今年内力争将500亩桉树林改造为油茶种植基地,丰富林下经济品种,用好顺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一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扩大赤灵芝、巴戟、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种植规模。同时,加强林相林分提升,种植适合本乡土阔叶林100亩、高质量水源林300亩。
为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响应、居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绿美环境体系,义合镇将全面开展绿美义合专项行动。借助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团队技术支撑,科学选苗育种,丰富东江湿地审计科普园林种多样性,同时加大对义合镇47棵古树保护力度,将下屯村古树开发成为经营性古树公园,营造四季常绿、季季皆美的环境;通过开展“美丽庭院”活动、建设花园式村庄,引导广大群众齐参与,营造“兴绿、护绿、爱绿”氛围,游客随时随地在义合赏花观林看水,助力文旅业发展;将中洞村久社河碧道打造成为串联义合镇苏家围、东江审计科普园等久社河两岸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的绿美廊道,为义合镇“三天两夜”旅游战略赋能。同时,凭借今年春节打造下屯“格桑花海”的成功经验,建设多品种、多样式的花海,在全镇范围内打造“多点开花”的绿美格局,以此激活苏家围景区的发展动能,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下屯村村民阮建豪笑着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家成了景区。”如今,义合镇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成排路灯下,整洁美丽的村庄里,孩子在欢乐玩耍,村民在忙着修剪花卉,他们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个个昔日不为人知的小村,逐步实现了美丽蝶变。
记者手记
“红绿”融合激活振兴新动能
春节期间,义合镇下屯村的格桑花海刷爆微信朋友圈,成功打造“花海IP”,吸引游客约11.3万余人次,增加临时就业岗位40余个,带动群众增收82.4万元。
下屯村是革命先烈阮啸仙故里,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距离义合镇政府不过5分钟的车程。2016年以来,在省审计厅对口帮扶以及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下屯实施“红色+”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丰富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核心的全域旅游路线图,成功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下屯村是义合镇走向文旅强镇的缩影。在做好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义合镇也在“延伸”上发力,做好“红色+”的文章,利用红色文化的引流,发展生态农业、民俗休闲等相关产业。
义合镇将基于“红色+绿色”的理念,努力打造综合性、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助力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带动绿色农业快速发展,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示范点。
(曾敏)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陈思婷 彭冰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