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龙川县

龙川县佗城镇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3-05-26 09:45:45 来源:河源日报

df250c54b78b4b75ba7985d227795a64_0526004_001_01_s.jpg

■佗城南门码头的烟火气

a469022d046b76ccc86b5e8e68de23aa_0526004_001_02_s.jpg

■龙川县佗城镇胜利村特色花生基地

核心提示

“行走在龙川佗城,犹如翻开一本千年史书。”这是佗城景区介绍中的一句话。循着景区导游图指引,学宫、越王井、考棚、古城墙、古码头……纵览佗城景区,干净整洁,环境清幽,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尤其是学宫与古城墙,与整个景区融为一体,给古镇增添了几分厚重。作为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龙川县佗城镇拥有100多处充满故事的文物古迹,讲述着2200多年的变迁,当地居民的恬然生活,正诠释着人间烟火的充实与美好。

随着旅游行业的日渐复苏,红色旅游热度持续上升。红色旅游,既是红色精神教育的大课堂,又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五一假期,佗城镇周边景区以乡村休闲游、经典红色游、民俗体验等为重点,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据悉,五一假期,佗城镇共接待游客近万人次,门票收入同比增长500%。

近年来,佗城镇大力探索“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助推红色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佗城特色经济文旅品牌,通过古镇“活化”拓宽旅游产业之路,让千年古镇焕发出新活力。同时,佗城镇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先行示范的“佗城样板”,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业态,有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幅“诗与远方”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优势转化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红色资源既是传承红色精神的载体,也是推动地方发展的源泉,更是惠及群众的财富。近年来,佗城镇深耕红色沃土,发展红色文旅产业,以红色资源带动地方发展。在佗城镇有这样一个红色片区,它是龙川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也是东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的革命根据地——由三印村、叶布村、东坑村组成的四甲片区。

四甲片区,是河源地区最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燃起革命之火的地区之一。如今,硝烟早已散去,这片红色沃土正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走出了一条农村美、村民富的新路子。

佗城镇三印村上印小组有一栋砖木结构、黑瓦白墙、面积数百平方米的方形围屋,在树木的遮掩下,深藏于后山半山腰处,此处便是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该旧址,丰富的史料和历史文物陈列其中,把人们带入那段红色革命的峥嵘岁月。该村传承红色基因,用好本地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史学习教育热门“打卡地”。

20世纪20年代初,以进步青年黄克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四甲片区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农民运动,并在四甲片区成立龙川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打响了龙川工农革命第一枪。如今,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近年来,四甲片区的各个村庄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四甲精神,通过入股龙川县工业园、农民种养合作社、光伏电站及建设油茶基地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今,村民在昔日的荒山里种上油茶,发展养殖业,建设美丽家园。

产业兴旺 赋能乡村振兴新样板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酥脆香甜、人见人爱的花生,可谓家喻户晓,是餐桌的常客。走进佗城镇胜利村的胜利花生产业园,村民们或转运种苗,或播种等,一派忙碌景象。

据介绍,胜利村地处东江河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花生的传统。今年春耕种植的是迟豆,也叫金钩豆,是胜利村代代相传的特色经济作物,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

胜利村种植的花生外形修长,匀称美观,果实颗粒饱满,榨出来的花生油分外浓香。记者了解到,胜利村还把花生运往工厂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咸酥沙炒花生。咸酥沙炒花生入口爽脆,颇具地方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据悉,该村的产品主要通过电商和当地一些特色农产品超市进行销售,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据了解,胜利村现有花生种植面积700多亩,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做大做强花生优势产业,形成了集规模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组稿:本报记者 黄欣 ■摄影:本报记者 冯天托

    上一篇:员工足不出厂舒心考证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