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骆湖镇推进“工业强镇、农业大镇、‘篮球小镇’”建设
奏响全域振兴和美强音
■东源鹰牌陶瓷厂房车间内,生产线加速运转。据悉,今年该公司产品热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正月十三,东源骆湖镇江坑村、红花村举行“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追龙”民俗活动。
■广东汇先丰农牧有限公司鲜鸡宰杀车间
■东源骆湖镇小水村文体综合项目建设进入尾声,将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理想之地。
核心提示
东源鹰牌陶瓷厂房车间内,生产线加速运转,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在广东汇先丰农牧有限公司,一批刚刚装好鲜鸡的货车准备发车香港;骆湖镇小水村文化广场上,20多位村民正在跳广场舞……高涨的干事创业热情,浓厚的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氛围,驱动着东源县骆湖镇全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路上,谱写着现代工业强镇优美华章,奏响了乡村振兴和美强音。
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骆湖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围绕东源县委、县政府“拼经济抓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立足工业资源禀赋,抢抓“融湾”“融深”机遇,高质量推进工业强镇、农业大镇、“篮球小镇”建设,以提升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壮大产业经济为重点,以提升产品品质为根本,以提升治理效能为保障,盯紧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全心投入抓项目、全力以赴拼经济,努力以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持续推进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全“新”全意谋发展,工业重镇“轻装上阵”。下一步,骆湖镇将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以一域之光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工作增光添彩。
【谋划篇】
聚焦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产业向“新”转型升级,源于骆湖发展思维上的转变。骆湖镇是东源四大“工业重镇”之一,工业企业以新型建材工业为主,镇内目前有鹰牌、炬成两家陶瓷企业,有恒昌五金、东南实业两家钢铁厂、石马辉科水泥厂和广美建材新材料,共有企业24家,规上企业9家。陶瓷、钢铁、五金等是骆湖镇的主导产业。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1月29日,骆湖镇召开专题务虚会,谋划镇域高质量发展,以政府、各村(社区)和企业为主进行座谈,进一步沟通交流,共话合作、共享机遇、共谋发展。企业代表结合企业和行业实际,围绕政府政策支持、企业用地用工需求、产业链转型升级等方面内容直抒己见,务实建言,为骆湖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镇委镇政府表示将围绕企业家提出的问题,深入调研、找准症结、创新思路,切实为企业纾困,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当好招商引资的‘局内人’,主动对接招商,大力引进现代化高效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力争今年引进企业2家、计划投资额超2亿元。”骆湖镇镇长赖伟军如是说。
今年以来,骆湖镇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持续服务好镇辖区内9家规上企业发展,大力支持引导顺风光伏、鹰牌陶瓷、东南实业、恒昌五金制品厂等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术升级改造,培育壮大广东汇先丰农牧有限公司预制菜品牌,推动汇先丰乳鸽加工基地落地投产,预计本年度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5亿元以上。
记者近日在广东汇先丰农牧有限公司看到,今年新增加的乳鸽生产线已经安装完成。据介绍,该生产线预计6月开始加工生产,产品主要销往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
今年,骆湖镇围绕GDP增长不低于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不低于6.5%、粮食总产量增长不低于14%,农业产值增长不低于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的目标,开展“雁归源”人才专项行动,全面挖掘、盘点乡贤资源,落实“以村认人、专人包人”攻略,加强与在外企业家、党政退休干部、学者教授等外出乡贤人才的联系,推动乡贤回归、项目回迁、企业回乡,进一步引导“归雁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以发展大会、乡贤座谈会等为载体,引导乡贤投身家乡发展,发展并壮大“归雁经济”,助力共同富裕。
当前,骆湖镇正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发挥“链主”企业资源,通过以商引商、全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等形式形成虹吸效应,快速引入和壮大上下游产业链,并针对钢铁、陶瓷等传统产业,鼓励其从粗放式增长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整体结构逐步提质升级。此外,骆湖镇还加大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资源力度,提升企业集约节约用地水平,重点协助其进行项目引进,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发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产业篇】 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 吹响项目建设冲锋号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项目带动与创新驱动的同频共振。”日前,在骆湖镇委、镇政府的大力协调推进下,在骆湖镇骆湖村顺利征收6.87公顷土地,热轧钢筋生产线搬迁建设项目取得新突破。
在鹰牌陶瓷生产加工基地,一批批陶瓷产品正被装进集装箱。“目前公司的业务是国内和国外各占一半,国外主要销往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鹰牌陶瓷相关负责人林映环说,二季度公司产值预计1.2亿元左右。
擂响项目建设“奋进鼓”,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号角”。当前,骆湖镇正在加速推动鹰牌陶瓷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立项入库入统,推动东南实业有限公司型钢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和恒昌轧钢生产线及配电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骆湖镇还发挥区位优势和深圳盐田区驻镇工作队作用,围绕新型建材工业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力促优质项目落地。今年“五一”期间,骆湖镇累计开展联系外出乡贤活动20余次,共计联系70余人,进一步推动乡贤回归、项目回迁、企业回乡。
对企服务,没有最优,只有更优。骆湖镇建立常态化落实“班子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当好“金牌店小二” ,持续服务好镇辖区内9家规上企业发展,大力支持引导顺风光伏、鹰牌陶瓷、东南实业、恒昌五金制品厂等公司增资扩产和技术升级改造,积极推动企业洽谈施工合同、设备购买合同等签约事项,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该镇还持续深化镇党委书记“首席服务员”、镇领导挂钩联系、企业组团帮扶临时党小组等服务机制,细化一企一策帮扶措施,重点解决部分企业建设用地等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当好企业发展的“贴心人”。
此外,骆湖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实施“党员+致富能人”模式,进一步扩大水稻、红薯、油茶、蓝莓等产业种植规模,扎实推进不实耕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确保1310亩不实耕地、2800亩撂荒耕地全部复耕复种,扎实推进千亩香蕉园、百亩板栗园、百亩皇帝柑园、百亩草莓圣女果园、百亩辣椒园等5个种植园区建设,打造综合休闲采摘区;同时着力打造篮球小镇,谋划建设篮球主题体育公园、篮球文化主题长廊(一河两岸风貌带),举办村居、中小学篮球联赛,发展篮球经济、特色民宿。
【振兴篇】 倾力增进民生福祉 助推高质量发展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骆湖镇更加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党建引领强基础,找准“潜力板”。骆湖镇党委书记刘祺跃表示,骆湖镇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紧紧围绕“四个红”,深化乡村治理队伍建设,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个红”,一是聚焦红色赋能,助推乡村治理蓄力提质。先后选派14名年轻干部跟班学习,并建立新入职人员导师制,将全镇15名新入职人员确定为首批帮带对象,开设“骆湖大讲堂”、年轻干部“夜校”,举办乡村振兴、公文写作、应急业务等专题培训班,推动干部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二是聚焦红网治理,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划分为“镇—村—小组”三级治理网格,充分发挥“双报到”单位和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先后开展共建活动13场和五社联动主题党日活动等130多次,走访调研企业36次,协调解决企业与村民在用地指标、矛盾纠纷方面等问题3个。三是聚焦红旗竞标,打响乡村治理工作品牌。全镇33个党组织和842名党员作出承诺事项5028件,亮身份、亮标准,举办组织生活技能比武活动2次,高标准落实“一诺二亮三比”活动。对九村一居量身定做“一村一策”和分类制定任务清单,着力打造“风貌杨坑”“龙腾江坑”等骆湖特色品牌。四是聚焦红粉叠加,推动乡村治理共建共享。以党建引领为龙头,推动社会多方面力量参与,形成乡村治理合力。目前,江坑村庆灯追龙会成功入选东源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个村获评河源市卫生村,2人分别获得东源县评选2022年度“雁归源”优秀乡贤、优秀信息员称号,进一步推动乡贤投身建设骆湖高质量发展事业。
记者近日走访骆湖镇小水村、致富村发现,村内文化广场、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内美化绿化都十分完善,不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健身需求,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刘祺跃说,接下来,骆湖镇将继续围绕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倾心倾力谋为民之举、求利民之实,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记者手记
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发展就是硬道理。骆湖镇坚持以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为导向,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乘势而上,锐意进取、躬身实干,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骆湖镇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把任务量化到组织、到个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全面锻造“四有”干部队伍,展现“竞标争先”干部风采。
骆湖镇工业基础扎实,新型建材工业、制造业等已初具规模,如何把底盘做大做强,提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出具有骆湖特色的镇域经济发展新路子,这是骆湖镇党委、政府思考的重要课题。
无论是增加农业企业还是工业企业产品附加值,或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骆湖镇均在努力推进中。在镇域乡村振兴规划中,骆湖镇创新提出了打造“篮球小镇·活力骆湖”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将一、二、三产联动起来,催生更多文明镇、文明村,推动实现镇域整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相信在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不松劲,以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姿态和干劲,加速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骆湖镇会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王亚娇)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黄美萍 彭冰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