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诗意的源头

——《大海总在寻找自己的源头》序

2024-04-28 12:43:31 来源:

■程增寿

海钦兄又要出版诗集了,依然以海之名,书名就叫《大海总在寻找自己的源头》。

今年4月,海钦兄在微信里给我发了潮州一个生态园的定位,说晚上临时被朋友邀约来这里吃饭,问我有没有空一起。我答应了。我从潮州毗邻的汕头出发,他从广东毗邻的福建出发,实际上他比我先到。距离如此之近,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已经3年多没见面了。再次见到海钦兄,他的神采依旧那么健朗、沉稳,仿佛近几年事业上的波折丝毫没有影响到他;谈起诗歌、谈起澳角的时候,他还是那么自然而然地热情、澎湃。他那双不大的眼睛里,蓄满了光芒。

那一刻,我又想起澳角的山和海。

想起澳角,想起那个月牙形海湾夹峙的渔村,一个400年前“一只被风浪打断肋骨的渔船”所延生的渔村。

想起澳角,想起澳角的海上龙、虎、狮、象四座岛屿,想起那座“海上动物园”。

想起澳角,想起马头山下鬼斧神工的海蚀洞,那是海水经年累月的杰作,五彩斑斓,诗意梦幻。

想起澳角,想起妈祖庙顶的瓷雕,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精美绝伦地诉说着闽南的乡风民俗。

想起澳角,想起那脉当年滋养了创村渔民的清泉,还有那片泉水流经身旁的古榕树林,以及落日余晖中,迎着海风兀自绽放橙色光芒的刺桐花……

想起澳角,更会想起那座小木屋——海源公司“执着于企业文化”七个大字正面映照着的小木屋。在小木屋里,或者在屋外三角梅掩映的石径上,或者在写满澳角诗篇的诗歌长廊边,经常有一个健朗的身影,或翻阅诗集,或品茶听曲,或行吟作诗,那是闲下来的海钦兄。

海钦兄在自己的简介里写道:“写诗,签发公司文件,用的是同一支笔。”是啊,海钦兄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个“动不动就写诗”的人。但他所写,却并非日记式的或者节气时令式的套路作品,他所触及的一物、一人、一事,都可能在他笔下及时流淌出来,并附着他的鲜明色彩。我常常好奇,作为“还没读完小学的全部课程,就一脚迈入生活的大学”的海钦兄,能做到随时命题而作,且几乎很多作品都旨意鲜明、情感自然,更重要的是都能流淌出朴实的诗意,这些诗意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海钦兄写过数不清的关于大海的诗篇,他编著的作品集,名字几乎都包含“海”字,如《心海涛声》《让大海反哺每一条河流》《看海的人》,包括《蓝色血液》,实际上也是“海”的生动比喻……他的名字,他公司的名字,也都带“海”字。而在我的印象中,海钦兄确实是最懂大海的人,至少,他最懂澳角的海。

他曾当面跟我们讲述过少年时随村里的老渔民出海捕鱼的经历,那些风浪、那些作业,他都能一一描述出动人的细节。更有甚者,他能为你娓娓道出澳角的历史,尤其是与大海有关的历史,而且,他以此创作出了长达400多行的长诗——《澳角的海》,受这首诗的触动,我曾写下7000多字的读后感,进一步领略了海钦兄对于澳角的海的深情与厚意。

关于大海,海钦兄有这么一句自得的诗句:“大海养育了我,又折磨过我”。这句诗富有张力而真实,读来倍感亲切,一如海钦兄之为人:朴实而真挚,让人一见就倍感亲切。而最让我们动容的,是他的另一句诗句:“让大海反哺每一条河流”。这句话成了他去年(2022年)出版的诗集名字,而现在这本诗集名为“大海总在寻找自己的源头”,巧妙地与之呼应,此二者,实为海钦兄最真实的愿景与心声。大海总在寻找自己的源头,而大海,恰是海钦兄诗意发生的浩瀚泉眼。生在海边,长在海边,创业在海边,公司产品也是海产品……这一切,构成了海钦兄与大海融为一体并形成互文的真实镜像。难怪很多人来澳角,必去海源公司后花园的小木屋;而一提起澳角,总绕不开海钦兄,绕不开海钦兄深情讲述的那些故事。

海钦兄写大海,也写“阿婆的梅树”:“一个老人,用自己的骨骼/为一朵朵梅花修筑一座座温房/在这里,每当诞生一颗青梅/都在诞生一个年代”。这样的诗句,是海钦兄用情深触其中流淌出来的,却为我们修筑起一座诗意的暖房,让人印象分外深刻。这里的“阿婆”,实际上只是海钦兄采风时遇见的一位老人,之前素不相识。海钦兄葆有一颗悲悯之心,他曾经用精湛的摄影技术,为身边遇见的许多老人留下让人动容的身影。指着摄影集为我们介绍时,海钦兄神情肃穆地说,这些身影,如果不通过相机留下来,以后就见不到了,那是历史的一部分啊!那一刻,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海钦兄那么熟悉澳角的历史。

他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用影像和诗句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滴,也记录旅途中的风景。他常被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吸引,流出诗情,留下诗篇:在周庄,“揣着你的呼吸前行/拥有今生最初和最后的心跳/我分离出诗人的影子/流放在无眠的周庄”;他在“云水谣夜歌”,“我们大声地朗诵诗歌,语词全部落 水/溪水顷刻哗哗作响/一个红发蓝眼的欧洲女人坐在河岸发呆/千年古榕看着微笑”;他用“趁着夜色/我要把武夷山的溪流折叠起来/托心帆带回大海”深情表白武夷山……

他更是一个乐于担当的深情人!他的担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过去几年艰难的岁月中,他宁可自己负债,也不轻易让厂里的工人下岗。他说,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困难,让那么多普通家庭受难!很多年来,他主动承办了多次不同档次和级别的笔会、活动,他总是用一种大海一般广博的胸怀,接纳着大家的到来,又用浪花一般纯洁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个到来的人……如此种种,都成了“让大海反哺每一条河流”这个经典诗句的生动注脚!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文朋诗友留下了长达几十万字的诗文,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主动献给澳角、献给小木屋、献给海钦兄的回敬礼物。

人间多情,在海钦兄的笔下,真就处处留下了一个多情的人间。他的诗,写给大海,写给老人,写给诗人,也写给小孩,写给亲友……读完《我能不心动吗》全诗,我们才恍然:这是他在好友林茶居的婚礼上的“心动”,是为好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人间所遇,触景动容,于是,常常流淌为海钦兄笔下真挚的文字和朴实的诗意。

连续很多年的春节和中秋节,亲友们总会收到海钦兄的短信,后来是微信。他习惯在每年的这两个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用写诗的方式向亲友发送问候,内容却并非我们司空见惯的寒暄。

每逢节日必写诗,这是很多“写诗人”的习惯,但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有太多的人年年在自我重复:春节总离不开年夜饭、春晚和烟花,中秋节总忘不了嫦娥和苏轼。年年节节,他们总在用旧瓶装旧酒。但海钦兄很多年来所写的这些节日诗,却几无重复。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海钦兄与时俱进:无论是春节还是中秋节,除了略微用节日的气氛切入或点染之外,他诗写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当年、当季的社会时事乃至国际新闻。如此一来,年年春节诗,事事不一样;岁岁中秋节,句句不相同。他比很多人更自觉地避开了这类作品的自我同质化。他的眼睛虽然不大,但目光足够深邃,视界足够宽广,他时刻关注着澳角之外的社会,分秒感受着时代的脉搏,所以他能够把自己公司的海产品畅销远洋。在很多人手机里被当作消遣的新闻碎片,在海钦兄的节日诗中,却鲜活成新奇的诗句,新闻时事,成了海钦兄诗意的汩汩之泉。

后来很多诗歌,已经很少直接用“爱”字表达情意了。海钦兄在自己的诗篇中,却从不忌讳直接示“爱”,貌似笨拙,实则真切。

在这本诗集的同名诗《大海总在寻找自己的源头》中,他说“从今以后,用大海的宽度去爱/我是无垠之人,一呼一吸/融入身心,成为命数”。“用大海的宽度去爱”“成为命数”,如果掐头去尾这样组合起来,我们瞬间就明白了:海钦兄真就是这么一个“无垠之人”。

流连澳角海蚀洞,他感慨“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与大海一样的古老/在我们出生前/它就有着不动声色,澎湃的爱/如眼前的夕阳/寂寞无声地爱着大海”(《澳角海蚀洞》)。石头的爱,“不动声色”而“澎湃”,实际上,这让我想起海钦兄的本色——他也是这样一个不动声色而澎湃的人。不动声色如山,澎湃如海,一如我为他的长诗《澳角的海》写的读后感篇名:“山海之间,浪花奏出和声”。我想,石头见海钦兄,亦作如是想。

在青草苑,“此刻,我与你静默对视/从这里打听水脉的源头/我的人生从此拓展/拓展大海爱的宽度”(《青草苑情思》)。从“用大海的宽度去爱”到“拓展大海爱的宽度”,海钦兄完成了一个神一般的递进,大海的宽度那般的爱已经足够让人无尽神往,“拓展大海爱的宽度”,“无垠之人”升华成“无垠之爱”。

爱是诗意的同义词。我想,无论是大海、山川,还是人间、世界,之所以能激流海钦兄的诗意泉眼,其更深处的源头,是爱。如果不是爱,“大海”不会成为他文字里的常客;如果不是爱,一颗青梅如何“诞生一个年代”?如果不是爱,山川不会让他获得皈依领受;如果不是爱,时代风云怎会入眼来?如果不是 爱,大海又何必“总在寻找自己的源头”……

诗意的源头,是爱。无垠之爱,是诗意无尽的源头。

    上一篇:静谧的甘泉湖(外一章)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