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世外桃源
■吴双
一提起河源的客家古村,大多数人往往会想到苏家围、南园古村、林寨古村,但在和平县合水镇,也有一座鲜为人知、朴素美好的古村——彰洞古村。
彰洞古村位于狭长的盆地之间,四周有苍翠的青山环绕。河流由北向南从盆地中间蜿蜒流过,水流经过处是肥沃的田地、郁郁葱葱的树林,满目的翠绿让人心旷神怡。漫步于幽静美好的村中小道,林间清风习习,耳边飞鸟鸣叫。
抬头远眺,小桥流水、古榕围屋,炊烟袅袅,可以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呼吸着自然的气息,仿佛游走在隐世而居的人间仙境中。
根据和平县志记载,彰洞村始建立于明万历年间,是由黄姓谨公从阳明镇迁徙到此地居住,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内黄姓一族已有2000多人。
数百年的岁月流转,黄姓族人在这宁静乡村辛勤耕耘,创造出了如今这一方远离喧嚣的绿洲,更留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古老客家建筑,这背后更是客家人对于环境守护的勇气与坚持。
村内散落着清嘉庆年间建造的古桥、清代同治年间建造的古塔,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造于清代、民国时期,依山而建的大大小小十余幢具有客家特色的方形围屋,这些建筑处处彰显着岭南传统古建筑的细节之美。
这些围屋都有着别致古韵的名字,儒林第、高安楼、司马第、元丰楼、永升楼、丰元楼、恒兴楼,这些美好的名字寄寓着客家先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目前村内保存最好的是位于村落中心位置的高安楼,该屋由黄蔚楠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
高安楼占地面积1554平方米,是一座三进三横的客家四角楼,四角建有碉楼,主体建筑坐东朝西,土木砖瓦结构,高三层。
大门上用楷体书写着“高安楼”,走进后,能感觉到庭院深深的幽静感。
沿着中轴线,依次为天井、门厅、前厅、中厅、上厅,厅堂左右各设两排横屋。高安楼一共有将近50间屋子,屋内有10个天井,还有一口先人开凿的水井。
在高安楼的细微处,处处能看到传统岭南建筑的精巧细节,屋内房梁、窗台、屋檐等地的彩绘、雕花、木雕、灰塑,无不透露着客家文化丰富的内涵。
如今,高安楼只有首层住人,二、三层已经无人居住。
沿着村道往前走,便是村内另外一幢方形围屋——司马第。这也是一幢三层楼高的古建筑,坐西向东,是传统的两进两横四角楼布局,四个阁楼各有四层,每一层的窗子都不同,一楼的窗子大而方,二楼窗子外方内圆,三楼窗子小而方。
村内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方形围屋,但如今村民们大多已经搬进了现代化的大楼,在村民们的客家方言中,眼前仿佛浮现了旧时的光景,阳光洒在天井上,燕子穿堂而过,客家女子围绕在一起做着女红,孩童们在院内奔跑嬉闹,光阴似乎又回到了悠闲的古老岁月。
彰洞村的方形围龙屋是传统的客家建筑,保留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也体现了客家人的建筑巧思。
建筑背后的文化是客家人向往的圆满、团结、平等,也是丰富的乡土文化与历史记忆,更是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历史见证。
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围屋,经过百年的风霜,矗立在这里,似在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和绵长悠远的乡愁。
每逢下雨时,便是彰洞最美的时候,站在高处听雨看河,能体会一种属于岭南的朦胧诗情画意,在雨中走过村落的百年古桥,便能体会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
在即将离开彰洞古村的时候,耳畔传来风声、雨声、流水声,黄牛的铃铛声,村民锄头劳作的声音,以及细柔的客家话,让这个村落充满生命力。
冯骥才先生曾说:“每个古村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但过去这些书大都是‘无字书’,也很少去阅读它。”
当你有空的时候,不妨花上一天的时间,来阅读这本名为彰洞的书。在这里闻着百花的芳香,倾听蝉鸣鸟语,静下心来,与这座百年古村落来一场心灵的约会。
身在桃源,心亦在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