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小小说《只吃一碗饭》
■陈振昌
2020年,吴湘发了篇小小说《只吃一碗饭》。最近因《东源文艺》这个栏目,把这篇小小说做成了朗诵节目,又引起不少读者关注。点赞者有之,三言两语评点者有之,读后沉思者亦有之。我读了以后也话唠于喉,不吐不快。我想不必正襟危坐、摆出一副写作文的模样,想怎么聊就怎么聊吧,随意总比刻意好。
文中有句话很重要:只吃一碗饭。它不仅是作者拿来做标题,更是作品的提纲挈领,它还是主人公“她”的名字的指代语,所以弄明白这句话的内涵与指代很重要,重要到能否读懂作者的构思与演绎。
“她小的时候,家里是卖柴的。没有秤。”
“父亲从来都是随手一拎,说多少便是多少。”
这行吗?买柴人不会有怀疑、质疑吗?没有。“来买柴的从不质疑,说多少便是多少。”
为什么卖与买会有这么一种关系?因为“咱家的买卖,有一做一,不多心,童叟无欺,一碗饭便管饱”。
这段引文,是小说的开头。我按行文需要把顺序作了调整。我很是喜欢。写得很老道,很生动,文字虽短,却像块浓缩饼干,化开了就是一大盘内容,可以饱餐一顿。父亲的个性品格,本事能耐,跃然纸上。秤,本是买卖双方的必需工具,可人心正了,本事到位,拎着掂量,互助信任,更省事便当。无需去秤就是“没有秤”。没有秤就靠心秤。她的父亲就是这样做人做事持家的。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碗饭管饱”,这就足够,这就是好,无需他求。
她从小耳濡目染。到了她照料家里时,父亲走了,可父亲留下的精神遗产仍在。现在不兴烧柴了,柴火买卖不再有,可生活在继续,蔬菜在种植在买卖。父亲的时代是“没有秤”,她的时代仍然“没有秤”,而且,还真正地与时俱进——没有农药,足斤足两,货真价实——买卖双方无需见面却互助信任。我的青菜一扎扎摆放在销售店里,你需要多少拿走多少,旁边有个小箱子,买家自觉投钱。作品行文至此,“只吃一碗饭”的含义就很清楚了。不必讳言,今日之农村,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仍在不少地方逐鹿。难能可贵的是,农事农人中,也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我自岿然不动者,他们在默默地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信奉那老祖宗传下的勤劳致富,俭朴持家。本分守法,朴实憨厚。你需要多少你来定的,我不拾柴也不烤火。我只需要我自己要的,就一碗饭足矣。吴湘很是敏感,捕捉到了这个群体。在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以后,吴湘把这个群体具象化,塑造出他们中的典型——只吃一碗饭的她。
这个典型,远不止从她爸爸开始,追根溯源,应该就是农人在长期劳动与生活中孕育出的乡风民俗。农村中确实有这么一群农民,他们认知自我,不与他人争锋,你可以说他们没有大志,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但他们确实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冷暖自知,知足常乐。吴湘把他们的所思所虑所为归结为“只吃一碗饭”,不奢望,不他求。这种人怎样?可爱可敬,吴湘是投去了敬佩的目光的。在我们要建设新农村、振兴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曾经确实把他们遗忘了,忽略了;吴湘的关注,也应该是我们的关注。这群田园守望者,精神世界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