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
■尹育青
“奈何,奈何,如何过此关,如何过此关?……”露宿野外的伍子胥喃喃自语,似睡非睡,辗转反侧,急躁忧愁。这个夜晚注定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一个晚上。
因奸臣陷害,伍家遭了大灾。几十口人被楚王杀得仅剩下他一人。哥哥本可一起逃命,为了尽孝,却自投罗网。“哥去赴死,你去报仇!”哥临行前这句话让他时刻难忘,他知道,复仇之事将落于他一人。
阳光照耀着昭关,让这座吴楚交界处的雄关愈发显得壮观。折腾了一夜的伍子胥睁开被阳光刺得有点发麻的眼睛,细看,远处,昭关城门大开,已经有人进进出出。
拿出随身的小铜镜,他想简单梳妆下。然而,镜里的样子让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就一个晚上,他,伍子胥,楚国的贵族公子,竟然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须发全白!脸上都出现了皱纹!
“苍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他想嚎叫,泪水夺眶而出。逃亡以来所有的委屈、痛苦、仇恨都随这泪水而宣泄。但他不能大声哭叫,因为不远处的昭关还等着他呢,通缉布告到处都是。生性聪明果决的他很快冷静下来,也立刻想到了出关的办法。现在的这副样子估计是自己亲人也认不出来了吧?只要稍加伪装,必然过关!
想到这,他嘴角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
过关了。他回望着身后故国的这座雄关,心中五味杂陈:别了,昭关!别了,楚国!我还会回来的!
昭关让他一夜白头,也必将成就他另一番人生。
五年后,楚国的另一名贵族公子也逃到了吴国,他叫伯嚭。他和伍子胥早就认识,只是两家来往不多,关系淡远。伯嚭的遭遇是伍子胥的翻版。对于这名楚国出了名的纨绔公子,伍子胥是打心眼里很看不起的。贪财好色、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伯嚭,如果说还有“亮点”的话,那就是“阿谀奉承、见风使舵”。
面对伍子胥的鄙夷,伯嚭视而不见,笑道:“天下人都知道伍大人过昭关一夜白头,不容易啊!可你知道我怎么过昭关的吗?”他露出了一丝神秘且得意的表情,没等伍子胥答话,他直接说出了谜底,“重币厚礼!天下有几个不贪财的人?有这个真能使鬼推磨!何况我送的是重宝!”
“唉,可惜了我那宝贝,可是我伯家祖传的啊!有朝一日攻打楚国,一定要从昭关守将混蛋那夺回来!”伯嚭恨恨道。
“伯大人真是视财如命啊!”伍子胥嘲笑道。
“对!我伯嚭就是视财如命,它就是我的命,没有它,我怎么过昭关,怎么捡回这条老命?”他理直气壮,伍子胥竟被怼得一时无语。
“依老夫看,伯大人哪天不要为了钱连自己的主公、社稷都抛弃了!”伍子胥反唇相讥。
“你、你……好不知好歹!”伯嚭气得胡子翘起。
“好了,好了,两位爱卿不要吵了!你们都是从楚来的逃难之臣,不要斗气了,当团结一心,辅助寡人,共抗楚国,实现复仇!”吴王从中调解。
伯嚭视财如命,将此作为人生信条;伍子胥好强、脾气大,心中充满怨恨和复仇心;吴王爱美人胜于江山,沉迷女色;三人各占“财气色”一项。
伍子胥对吴王怨言颇大。按理,吴国助他攻占楚都,让他报了杀父之仇,应该感恩才是。他对吴王意见大主要是吴王割舍不了娇媚的西施,在他眼中,西施就是妲己再世,是祸国殃民的祸水,必须除掉,同时必须尽快灭掉勾践。为了这些问题,他多次和吴王争吵,君臣经常不欢而散。吴王看在他辅佐先王和助他登上王位的恩情上,才没有把他降职或流放。每当这个时候伯嚭就来和稀泥,劝伍子胥脾气不要那样大。精明的伍子胥知道伯嚭收了越国的财物,他也不留情面直接揭穿,问他到底收了越国多少好处,这让伯嚭又羞又怒,怀恨在心,日积月累、杀机暗现。
终于有一天,在伯嚭的挑拨下,对伍子胥成见日深的吴王终于下了最后决心——赐宝剑让其自裁。
握着这柄锋利无比的天下名剑——属镂剑,伍子胥痛悔交加。痛的是吴王竟然这样对待一位老臣重臣;悔的是自己劝谏吴王的时候若能柔和一些也不至于此。他想到了历史上成功讽谏齐王的邹忌,但他性格就这样,急躁冲动,有话藏不住,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反而因为对吴国的至忠而“火气”更旺。这个脾气成就了他,让他能逃亡,能过昭关,能辅佐吴国称霸,却也使得他在与人相处尤其与吴王相处中出现了“裂隙”,最终招来杀身之祸,但现在想再多也没意义。“我过了昭关,却难过脾气这关啊!”他无限感慨,泪水浸满了老眼。
“哈哈,伍大人,你有今天,都是脾气害的啊!”伯嚭突然闯入,得意洋洋。
伍子胥愤愤道:“小人!奸贼!我真后悔当初劝先王收留你。毁掉吴国的必然是你这条贱狗!没错,我过不了脾气这关,可你过得了‘财’这关吗?!财能让你过昭关,也定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伯嚭强忍愤怒之情,咬牙道:“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你都死到临头了,火气还这么大。吴王派我来催你速死!”
伍子胥淡然一笑:“我伍子胥会怕死吗?!我怕的是吴国数百年的基业会被你们毁于一旦,我不能阻止你们,这是我的罪过啊!你替我转告吴王,他若过不了‘美色’这关,必被勾践所灭!”
“你胡说!胡说!”伯嚭又怒又急,却难掩不安神色。
“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都城东门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声嘶力竭地咆哮。
多年后,吴王被越王俘获,被逼自杀。富可敌国的伯嚭没有等来更大的富贵,也被勾践一并杀了。
从那以后,吴国民间都流传着吴王、伯嚭、伍子胥的故事,百姓们感慨着人生“过关”之难。对伍子胥更是无限惋惜和思念,为了纪念他,百姓自发在苏州堆了一座山,取名“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