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泥鸡,流传百年的岭南乐器

2023-02-24 11:33:26 来源:

■吴双

中国是一个执着于匠人精神的国度,大到建筑、小到一件瓷器、食具、乐器、扇子,一代代匠人们将器物的实用、精美、意境都臻入极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人在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步履不停,过着快节奏的生活。

如今我们越来越怀念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慢生活。希望能在慢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初心,于是我们愈发发现匠人精神的可贵。

在远离喧嚣都市的和平县大坝白石坑村,有一位年过古稀老人,78岁的他,双眼依旧有神,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颗纯净的心,一生专注于一件事。

他是市级非遗技艺和平泥鸡传承人——陈少波。

古老的冷门乐器

和平泥鸡技艺历史悠久,其中以大坝镇白石坑村出产的泥鸡最为出名。

根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约1702年),陈氏一族从中原的河南淮阳辗转迁至岭南和平县白石坑村。

定居于此后,陈氏族人利用村庄丰富的矿产与陶土资源,结合中原制陶技艺,全村人以烧制陶器缸瓦为业。

鼎盛时期,不大的村落,遍布大大小小十几座烧窑。

白石坑村产出的各种陶器中,包括了一种像中原“泥咕咕”的土制儿童玩具乐器——泥鸡。

因为客家人偏爱浓厚的色彩,常用红、黄色描绘泥鸡,使得泥鸡色彩格外显眼,造型逼真,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

作为一种吹奏乐器,泥鸡有两孔、四孔和六孔之分。

两孔泥鸡可以吹出三个基本音阶,特别适合演奏简单的民间小调,音色可低沉古朴、也可欢快激扬。

四孔泥鸡能吹六个音,音色随造型大小而呈现不同效果,大者低沉古朴,小者欢快激扬,和古老的乐器“埙”十分相似。而六孔泥鸡因为村内已经无人会吹奏,如今已经非常稀少。

每逢节日,白石坑村人就会烧制大量的泥鸡,到县内各地以及周边等客家地区销卖。

好的陶土是最重要的一步

陈少波祖上世代以制作陶器为生,8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做泥鸡,依靠走街串巷售卖泥鸡来贴补家用,如今他与泥鸡已经相伴了70多年的光阴。

泥鸡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主要需要结合泥塑与烧绘技艺。

在开始制作之前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要选择白石坑村冬天的黑陶土,冬季的陶土更具有韧性,也更适合烧制。

之后先运用泥塑技艺,取陶土、浸泡沉淀去杂质、揉练拍打上堆、捏制鸡身、在两侧及尾部挖音孔。

然后再用烧绘技艺,晒干泥型、放入刚停火的龙窑烧制、用颜料着色绘出彩鸡,等颜料风干后,泥鸡就制作完成了。

在陈少波老人的回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泥鸡非常流行,特别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这一天他与家人会准备好500多个泥鸡,挑担到江西龙南、定南等地去售卖,每个泥鸡以5分钱出售,一天不到就能销售一空,一天能赚20多元,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泥鸡,客家孩童人人手不离泥鸡,不夸张地说,是一代客家人的记忆。

传承,只愿泥鸡声不断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很少年轻人喜欢,泥鸡逐渐失去的商业价值,也很少人愿意学习泥鸡制作工艺。

陈少波的儿女们也逐渐长大,他如今也搬进了小洋楼,生活水平提高,不再依靠泥鸡为生。但他依然坚持传承与制作泥鸡,目前是和平唯一仍在坚持制作泥鸡的手艺人。

他依然保持了年少时的习惯,每年都会制作一批泥鸡,送给当地的老人、孩童、学生。这是他最简单的心愿,希望泥鸡不被人忘记。

前几年,来自马来西亚、哥斯达黎加的华裔寻根团来到和平,华裔们找到陈少波,希望他能制作一批泥鸡。陈少波老人二话不说,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泥鸡,让他们带回去给家中的老人,找回童年记忆,一解乡愁。

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前提下,陈少波不断琢磨泥鸡制作工艺,将泥鸡的形态和色彩做得更生动、更丰富。

他也深入到小学、初中,教导孩子制作泥鸡,在他看来,只要有人喜欢,有人愿意收藏,那么泥鸡就一定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和平县政府的努力下,2007年,“和平泥鸡”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包含和平泥鸡吹奏基本知识以及和平泥鸡曲目的校本教材也在和平县以及东源县等中小学校大力推广开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了解,和平泥鸡近几年也亮相了深圳文博会、佛山秋色等大型活动,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在探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陈少波老人用两孔泥鸡演奏了简单的民间小调,随着轻快、古老的音乐声,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真希望无论岁月如何流逝 ,时代如何变迁,和平泥鸡独特的音乐声能够永远萦绕在这一片客家村落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