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品茶”与“饮酒”
——读李维炎《美画丽文一样芬芳》有感
■刘生发
李维炎的《美画丽文一样芬芳》中,开篇提到“一件好的作品,画中有文,文中有画。我们可从画中赏文,文中读画”;接着又来上“嗅觉也好,听觉、视觉也罢,皆让你从画中品出诗情。画画如此,写文章和欣赏文章亦如此。可以从一篇文章中,一段文字中,乃至一个词语中,品尝到文字的芬芳,感觉到画面的亮丽”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他实际上从欣赏文章和写文章两个不同方面谈及他所谓的“品茶”“饮酒”的话题。
细读该文章,我为作者广博而又深透的力度所折服。现仅就作者对《红楼梦》中“笑”的品读为例,与大家分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写‘笑’场面:
众人先还发怔,上上下下都咯咯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
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哎哟!’
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着搂着直叫‘心肝!’
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
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这里写了一大群人的欢笑,却一笔不乱。空间上,由离刘姥姥最近的湘云等写起;时间上,以湘云的一触即发而开始。由此及彼,虚实相间,相反相成。或绘其声,或绘其色。这笑的画面真是小场景见大手笔。”
作者就是这样引领读者“品茶”“饮酒”般地欣赏着古今中外的诸多文学作品,堪称一份脍炙人口的精神大餐。
至于文中说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号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和他的名篇《山居秋暝》来。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但是,面对这短短的四十个字,无论何人,都必须“品茶”与“饮酒”一番后才能进入它精妙绝伦的画境:空山雨后的秋凉,触觉;松间明月的光照,视觉;石上清泉的声音,听觉;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亦听觉;还有渔船通过荷花丛中的动画镜头……好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让你赏心悦目!
不过,话又说回来,“品茶”与“饮酒”并不如人们一般想象的那么清闲优雅,而是得下好一番功夫不可的。“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勤读《易经》的故事。我可以斗胆地说,老夫子为了品尝到《易经》的真滋实味,也有“品酒”“饮茶”这么一个过程,只是他真较劲了,致使编联竹简的熟牛皮多次脱断了。更有甚者,东汉的孙敬和秦朝的苏秦“悬梁刺股”,就更让人震惊了!记住:读书也好,赏画也罢,我们都得有这种精神和毅力。
上面,说的仅仅是欣赏文章。
下面,我想再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说“品茶”与“饮酒”。
先从我撰写《雨中登龟峰塔》(此文发表于2019年8月15日的《河源日报》)的经历讲起:是年5月29日,我携老伴登龟峰塔。那天,下着毛毛小雨,游人不多,整个景区阴沉沉的,一片空寂。我俩由底座一张只能容一人通过的小门进入登塔的唯一通道。这通道全由古砖砌成,每个台阶四块砖高,两块砖宽,我们小心翼翼地攀上十四个台阶进入了宝塔的第二层。没有子女陪同,通道中也没有其他游客,我们两个七十六、七的古稀老人在昏暗、陡峭、狭窄的通道中难免孤寂,甚至有时胆战心惊,生怕有一丝一毫的闪失。每层塔檐悬挂着风铃,由微风吹动,本当清脆的响声也提不起我们的精神。但是,“既来之,则安之”“不到长城非好汉”。爬啊爬……谁知,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塔顶。 正如品茶,也如饮酒。我回过神,定睛一望,下方近旁高大宽敞的市博物馆和市恐龙博物馆竟像微缩景观尽收眼底,正前方的东江像一条黄色飘带不舍昼夜滚滚西去,远处的高层建筑在雨中仍依稀可辨,群山更似披着面纱的少女给游人以朦胧之美感。这时,也只有这时,“叮当,叮当”的风铃声显得特别悦耳,似乎在为来自汨罗江畔的我们献上迎宾曲。这样,我文章的腹稿顿时敲定了。
个人认为,作者的撰写肯定也下过“品茶”“饮酒”的一番功夫。要不,怎么会如此完美无缺呢?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卷图一本书,不乏“美画”“丽文”的存在。只是,凡事,我们都要有“品茶”“饮酒”那样坚韧的耐性,赏美画,读丽文;同时,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美,以饱满的热情去讴歌美——实际也是讴歌我们这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