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头蓝,染作岭南江水色
■吴双
一块蓝布,值得花多久时间去等待?
一门传统手艺,值得多少代去传承?
梅园书屋中的那一抹蓝
早在秦汉时期,古人就开始用蓝草染色,将蓝草等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并萃取出色素后,经过一道道工序将一件件布料浸染、漂洗、晾干,蓝染因此而得名。
《诗经·小雅》中就有“终朝采蓝,不盈一檐”的记载,便是对当时人们采摘蓝草的记载。
战国时期,荀子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描绘了当时的蓝染衣制作工艺,可见蓝染技艺在我国源远流长。
后来,为了躲避战乱、饥荒,从中原迁居到岭南的客家人将蓝染、织布技术与岭南少数民族的特色工艺相结合,产生了岭南文化中所特有的“墩头蓝”纺织技艺。
在和平县彭寨镇,九连山下、东江流域附近,有一个已存在千年的古老村落,名为墩头村,被誉为“墩头蓝” 织染之乡。
这里遍布客家传统围屋,历史悠久,建筑风格极具特色,在2015年入选第五批广东省古村落。
明、清至民国初期,村落中曾姓族人,在“梅园书屋”中建立印染坊。
使用当地种植的棉花、苎麻等织造布料,再用板蓝、大青叶、决明子等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通过当时先进的纺织工艺生产出拥有着地方特色的系列布料,并将其命名为“墩头蓝”。
布料顺着水路畅销于整个岭南区域,使得“墩头蓝”成为当时客家人日常中最常见的服饰之一。
至今村落内时常能听到“嫁郎爱嫁墩头郎,又会织布开染坊……”这首客家歌谣。
在婉转悦耳的客家歌曲中,还是有描述当年墩头村内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繁忙场景。
2015年,墩头蓝纺织技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蓝白相间的艺术碰撞
墩头蓝纺织技艺结合了传统蓝染与布料纺织工艺,对比起同为岭南布料的香云纱等,从用料到手工都更为别致。
染料取材于岭南地域特有的板蓝等天然植物,这种染料染出的颜色蓝白相间,素雅高贵。
根据染料的调配和浸染时间,可以把布染成深蓝、中蓝、浅蓝等各种颜色,与传统客家人注重的四季时节相融合。
布料则通过棉花、苎麻混合纺而成。
染料、布料取材于大自然的原料,使得墩头蓝布料具有整洁柔软、厚密有度、简洁大方、耐磨实用等特点。
蓝色,在古代被称为“青”,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五正色”之一,也是传统染色中出现的最早色彩之一。
水汽氤氲的青空、缓缓流淌的江水、隐于云雾的青山,天地山川草木皆为青色,这背后是颜色之美,更是生动的大自然之美。
将这一抹天地草木之色穿着于身,也正是热爱家乡、敬畏土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客家人们独有的一份专属浪漫。
蓝色对于客家人来说象征着自然、清新、简约、和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与自信,透着属于客家人独有的素雅与灵性。
墩头蓝中的这一抹蓝色,透过百年时光,成为岭南客家人生活的底色。
传承墩头蓝之美
墩头蓝纺织技艺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素来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
制作一件墩头蓝,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出现特有的颜色,因为其融合了纺织与印染两部分的工艺,其技艺相对比较复杂。
主要包括煮浆、浆纱、晒纱、撑纱(搓纱)、打纱筒、打纱碌、耕纱、过厚、梳布、上机、过纵、调机、调掉宾绳、织布、下布、蒸布、晒布、染布、再晒布、踹布等十几道工序。
经历过这一道道工序,墩头蓝再在太阳底下高温晾晒后,一块素色、漂亮的墩头蓝布料就完成了,蓝白相间,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颜色与天地江水融合,透露出古朴、素雅的特质。
墩头蓝布料被广泛运用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在结合刺绣、服饰等传统工艺,成为岭南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充满浓浓的客家风情。
曾经,客家人从出生到死,都离不开墩头蓝。
新生儿出生需要以墩头蓝包裹,老人逝去的寿衣也往往用深色的墩头蓝裁制。
女子出嫁,必带几样墩头蓝所做的衣服、生活用品;新生儿到来,襁褓、背带皆用墩头蓝;家庭主妇操持家务,家中衣裙、窗帘、桌布、床单、衣服、裤子、蚊帐、被子、披风、鞋、袜子、手帕、手巾等,无一不是墩头蓝。
墩头蓝也与岭南服饰中的长衫、蓝衫、大襟衫等样式相结合,使用广泛。而由墩头蓝制作而成的服饰,往往以蓝、黑、灰白为主,也展现了客家人低调、朴素的性格特质,并打破了过去以颜色厚重显示身份尊卑的枷锁,展现了客家人对于自由的向往。
墩头蓝的制作看似简单甚至枯燥乏味,但却能换来这一抹艳丽耀眼不会褪色的蓝。
至今,每年九月初九,在墩头村依然保留着古老的节日习俗——采蓝节。每年的这一天,染织师傅带徒弟祭拜,准备糕点、猪肉、鸡等祭品,放鞭炮,奏乐,祭拜,祈求染布神梅、葛二仙和纺织专家黄道婆,保佑新的一年染料、布料收成好,也期许能织、染出好的色彩,这背后是客家人对于传统工艺的尊重,也是对于先人的敬畏。
一代又一代的墩头蓝手工匠人们,世世代代没有忘记初心,始终坚持着祖上最质朴纯粹的手艺,将墩头蓝技艺传承了下来。
如今的墩头蓝也在发展中,与日常生活、现代服装等相结合,呈现出自我变化的内驱力,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信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墩头蓝会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手中,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