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卓海英
今年在乡下过年,真是热闹非凡,在外工作的乡邻纷纷从各地返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满眼皆是喜庆的中国红。无论老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
空气中飘散着浓郁的年味,蒸煮烹炸,各式各味。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童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的味道很不一般。
年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蒸甜粄。制作甜粄时,先将糯米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母亲会早早起来控干水分,碾成米粉。然后用开水先将一半左右的糯米粉拌成糊状,接着,一边加煮好的黄糖水,一边少量多次地加另一半糯米粉,反复揉搓,母亲说揉的时间越长,蒸出来的甜粄就越有韧劲。在大铁锅中放水,放上粄架及粄笼,粄笼铺上新鲜的蕉叶,将揉好的能拉丝的黏稠状粉浆倒进粄笼,整理平整,再用黄糖水淋洒在上面。用大火蒸四个小时左右,等第二天甜粄放凉后就可切成边长10厘米左右的四方块。吃的时候再切成薄薄的长方块,直接吃甜到心里,煎着吃则香气诱人。
我们老家过年这天的早餐必定是鸡汤蒲米粥,此粥的特别之处除了先用整只鸡熬成的浓汤之外,更重要的是蒲米。蒲米的制作程序有些繁杂,先是在大铁锅内将水煮开,然后倒入稻谷焖煮,这个过程要持续五至六个小时,接着再将整锅稻谷翻转一下,之后继续焖煮一至二个小时,让所有稻谷受热均匀,再将焖煮好的稻谷晒干,最后将熟谷用碾米机碾成大米。蒲米色泽黄白,比普通米略大,可用更少的米煮出同样分量的饭,而且更耐饱,因此,小时候家里经常蒸蒲米。父亲说,蒲米具有消食和去湿除寒的效果,而且只有用蒲米才能更好地吸收鸡汤,让两者相得益彰。吃了鸡汤蒲米粥,清除过去一年的湿气、晦气,在新的一年,健康温暖。算起来,我已经有十几年未吃过蒲米粥了,特别想念父亲煮的那色香味俱全的鸡汤蒲米粥。
当然,还有我特别喜欢吃的酿香菇,五花肉手工剁成肉馅,加上葱花搅拌均匀,再将肉馅粘在香菇上面,蒸熟即可。即使那个时候香菇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价格不菲,但知道我爱吃,不管经济多拮据,过年时母亲都会买些香菇回来。
这些食物,工序繁多,耗时较长,但正因为倾注了心血,付出了时间,有父母的爱在里面,成了记忆中最是回味无穷的年味。食物散发出来的沁人心脾的味道极大满足了儿时的嗅觉与味觉,而那浓郁的甜蜜善意则温暖了我的心灵。
记忆中的年味是一份用心、一种奢侈、一腔善意,是浓浓的香甜、深深的关爱、满满的享受,是其乐融融的纯朴、心满意足的幸福以及那渐行渐远的岁月。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味蕾上的年味更多样,但再也找不回儿时的年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