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不去的乡情
■包丽芳
秋日傍晚,远离车水马龙的城市,我们走进一个藏在山林间的生态农场,感受陶渊明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情趣。
这是一家集现代生态农业和传统农耕相结合的家庭农场,占地500多亩。走进农场,几幢低矮的房子映入眼帘,正栋上面高高竖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九个红色大字。侧栋写着“懂农业、爱农村、富农民”九个绿色大字。会议室的四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和证书,农场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家集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农耕体验、党建活动、科普教育、会议培训、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是新农民职业培训、企业拓展训练、亲子游、研学游、中小学生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的胜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家急切想走进农场,去亲自体验亲手触摸田园风光。
远远看见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枝头上若隐若现一簇簇白花花的不知是花还是果。
“那是什么?”眼尖的文友兴奋地问。
“那是果园,去看看吧。”
民以食为天,听到有果场,大家马上兴致盎然,要去采摘新鲜水果。果园里的果树真不少,有龙眼、荔枝、芒果、枇杷等。时值金秋,这些岭南水果都已过季收官,早已落入肚中或收入冷库,还挂在树枝上的只剩番石榴了。走到番石榴树下,果树高约两米,枝头硕果累累,触手可及。如拳头般大的番石榴果压弯了树枝。主人爱惜有加,给一个个番石榴果套上白色网袋——原来之前我们看到白花花的东西就是它。凑近枝头,伸长脖子,用力嗅嗅,隔着网袋都能闻到一阵清香。摘下一个来,左看右看,它绿莹莹的表皮有点凹凸不平,色泽却纯粹剔透,在水果王国里,番石榴的外表说不上雍容华贵,但它那身清新的绿意却着实令人爱不惜手,垂涎三尺。大概是看我们只摘不吃,神色犹豫,在果场里劳作的大婶便说:“放心吃,没打药。”于是,大伙纷纷剥开网袋,用力咬上一口,顿时,清甜透润,沁入心肺。吃着笑着,还不忘比谁摘的番石榴更大、更甜。那种现摘现吃的乐趣可不是在商场买水果能比拟的。
果场边是一片黄澄澄的稻田,田间有水鸭在穿梭觅食。水鸭们扑哧着翅膀,你追我赶,它们似乎对头顶上沉甸甸的谷穗并不感兴趣,也许水土中有更合适的美味佳肴吧。是嫩草芽还是小石螺,亦或是小鱼小虾?不得而知。从它们发出呱呱呱的欢叫声中可以知道鸭子们吃得正香呢。
再远点是菜地,布满滴水管道,几个农民正在采摘青菜。山边,有几个大圆形的人工养鱼场,那是水产养殖科普示范区。技术员介绍他们养的是瘦身生态鱼,现代人追求苗条身材,鱼也如是。他们采用先进技术,内循环、零排放、无污染,养出的鱼肉质鲜嫩爽滑。鱼场边鸡鸭成群,雪白浑圆的鸡蛋鸭蛋随处可见。周末或节假日,这里是开展研学活动的孩子们的乐园。
停下脚步,抬头远眺前方的田地,只见一块块整齐的稻田,分类分区,黄澄澄的是水稻,绿油油的是青菜,花生、红薯、金瓜、绿果……技术员说,这些农作物都是用花生麸(花生榨油后的渣)作肥料,从种到收全程都不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真正实现绿色环保食品。
再走到山那边。原生态的林荫小道两边,长满芦苇和一些不知名字的野花野草。路旁,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水渠,沿着水渠一直往山深处走,我们竟然发现一口野生池塘。原来水渠的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入山塘,流进田间、流向远方……
山塘四面环山,水面碧绿如画。偶有清风徐来,把镜面吹出一道道波纹……塘边的蒲公英迎风起舞,纷纷扬扬。我想伸手接住这白色的精灵,可是它忽高忽低从我头顶飞过,飘向远方……
山上的树呈五颜六色,有红枫、有焦黄、有翠绿、有浅褐,一簇簇,一团团,竟分不清是山倒立还是水倒影,是水中的山还是山中的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回的路上,恰遇几个菜农收工回家。看着他们衣装整洁,脚步轻松,我好奇地向他们搭讪:“阿姨,种菜收入怎么样?”
“还行,比进工厂挣得多。”
“辛苦吗?”
“还好啦,现在耕种方式比以前科学多了,浇水、施肥、整地都不用人工,很多体力活都用机械代替了。”
“你们自己种还是替农场打工呀?”
“我们是本地人,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了,我们帮合作社干活,拿工资,收田租,年底还有分红。合作社有技术员,他们懂技术会管理,一年四季指导我们种东西,种出来的东西产量高,绿色环保又卫生。现在,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到家庭,挺好的。”夕阳映衬着那张古铜色的脸,透出健康安详。
我不禁想:改革开放几十年,城市里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工业发展如破土春笋,经济增长如日中天,农村的青壮年都到城里发展了,大片良田荒草丛生,昔日热闹的村庄,只剩下留守老人、孩子和偶见几块菜地……而每逢传统节日,城市里的务工族又蜂拥往乡下老家赶,偌大的城市恍若空城……中国人的乡情永远都挥之不去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有眼光有胆识的人都纷纷回乡创业了。眼下这火热的现代农场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知行合一”“粮安天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