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视窗

河源技师学院以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河源高质量发展

立德树人培育能工巧匠 产教融合助力“百千万工程”

2024-01-12 10:57:47 来源:河源日报

4fb190db0f8c03f3ab5dbd30be8bc588_hyrbs0112004_001_01_s.jpg

■河技师开展“晨光悦读”读书活动,该校师生每天早晨用朗朗书声唤醒宁静校园。

245be544c1551131b3df9e3f4bcee55a_hyrbs0112004_001_02_s.jpg

■去年5月,河技师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暨第十五届技能文化节,图为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比赛现场。

0a105ef6743cd1a375858e1b84be25c1_hyrbs0112004_001_03_s.jpg

■去年10月,我市首家“政校企”三方共建的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核心提示

日前,由东源县人社局、河源技师学院(下称河技师)和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政校企”三方共建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河技师继与河源国家高新区、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三方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之后的第二所“政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也是该院加强政校企资源优势互补,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为制造业当家提供人才支撑的具体举措和创新实践。

在全省、全市上下掀起高质量发展浪潮,突出“制造业当家”的大局下,河技师不忘初心,抢抓机遇,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服务“制造业当家”,助推“百千万工程”,通过创新基层党建、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举措,大力培育与河源产业发展相符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为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河技师力量。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以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河源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河技师党委书记、院长张海锋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才能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学院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河源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党建引领凝众力,党群携手促发展。围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该院党组织夯实铸牢思想根基,党建创建迸发出活力。各党支部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做好党员教育、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党建工作有声有色,业务工作捷报频传。

2023年暑假,河技师组织青年师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被纳入了当年“河源青年”5个“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风采展示案例之一。活动中,青年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发挥自身技能特长,为东源县黄村镇铁岗村进行墙绘、锄草,为村民们义务清洗空调、义诊、血压测量,为留守儿童开设兴趣课等志愿服务,这也是该院主动担当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实践。

去年,该院党委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0次,专题学习内容47个,专题学习会议80次,党委书记上党课8次,支部书记上党课20次,主题党日活动93次,为民办实事活动16次,志愿服务活动36场次。

立德允能 培育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人才

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成长、秋天的成熟,2023年12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种植成果展暨蔬菜营销活动在河技师校园举行。这些“展销”的蔬果产自“技师幸福种植园”——该院为学生专辟出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是同学们通过辛勤耕耘收获的劳动成果。这种创新实践模式再次擦亮该院德育特色品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任务,河技师始终将“立德”作为育人方向,将“允能”作为培养要求。该院秉承“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能为重、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每天早晨,朗朗书声唤醒了宁静的校园,这是学子们“晨光悦读”的时间;十八而志,大任勇承,学子们以18岁成人礼的方式开启人生新篇章;“技能文化节”历经15届,学子们比拼才能,修炼匠心……河技师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强大学子们的内心力量。

此外,该校还与东源县博物馆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联合举办主题红色展、传统文化研学活动,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校园内新增塑心园、笃学亭、匠心坊等文化设施,促进青少年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育人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推进教改 实施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建设和推进教学改革,是实现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河技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走好走稳教学改革之路,优化课程设置,强大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致力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当下,人社部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河技师瞄准改革“关键点”,依据相关方案和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结合学院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条件等情况,修订了25个专业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精品高效课堂,实现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校本化。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形成了“融TRCN知识,谋4C发展,育5G人才”特色,并在全省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研讨会上进行专业建设经验分享。烹饪(中式烹调)、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专业先后获批“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

高素质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河技师以师资为“支撑点”,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每年该校通过外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推荐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教研评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建设经验分享研讨会、评审会,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响知名度。该院还高质量承办了河源市技工院校公开课展示活动,为实施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校大力推动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师实践基地,大力推行“校企双制”等办学模式。立足河源市“七大行动”、围绕“五大产业”,河技师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在全市首创“政校企”三方共建产业学院的培育技能人才模式,打造出河源技工教育特色。

以赛促学促优 凸显高质量培养人才效能

在日前落幕的2023年“畅享杯”全国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数字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河技师选派的3名专业教师,与来自全国近2000所院校的教师同台竞技,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斩获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对于技工院校来讲,参加技能大赛是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经历,是提升育人质量,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重要抓手。河技师以赛促学促优,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捷报频传。去年该院发布喜报共44期,组织师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42项,师生获国家级奖项 121个(其中一等奖59个)、省级奖项36个、市级奖项18个。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竞赛中,河技师师生荣获1银1铜3优胜的好成绩,对河源代表队的积分贡献率达100%,凸显高质量培养人才的效能。

“我们将以‘办一所高水平技师学院’为目标,朝着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朝着校园温暖、学生出彩、教师幸福的愿景,推动学院再上一层楼。”张海锋表示,接下来该院将紧贴时代发展,对标河源“1+3”产业集群,在专业建设上持续发力,计划增设无人机应用技术、食品药品检测等专业,培养更能适应河源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当地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河技师深入城乡基层,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送教下乡惠民生 技能传入百姓家

2023年11月,河源技师学院组织烹饪专业教师到紫金县水墩镇群丰村和陂湖村开展助力“百千万工程”送教下乡活动,讲授客家菜营养搭配、饮食文化等相关知识,指导村民制作手工蛋挞及糯米糍等美食。这是该院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实践。

一年来,河技师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深入城乡基层,给乡村党员干部上党课、为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向农村捐赠乡村振兴款和生活物资,组织专业教师送教下乡,开展急救技能的培训……据了解,该院2023年共完成各类社会培训330人次,将知识、技术送入百姓家,送进工厂与田头,满足群众技能之需,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助力。

结合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河技师还面向社会开展农机操作、农产品加工、乡村基础建设、农业技术员、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工种)技能等级评价,推进技能评价城乡一体化。2023年,该院组织全市48家培训机构开创河源人才培养评价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新局面,共计开展14场95批次4479人次的认定考评工作,进一步彰显了社会服务效能。

河技师创办“政校企”三方共建产业学院,倾力服务“制造业当家”

产教融合升级提质 提供产业人才支撑

2023年,河技师先后与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共建河源市第一家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与东源县人社局、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河源市第一家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三方共建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新样板,是河源制造业产业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张海锋认为,产业学院的成立标志着该院与企业的合作模式由单纯招用工到“订单式”、冠名班培养,到“厂中校”、党建共建,再到“政校企”三方共建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不断升级提质。

一直以来,河技师主动对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坚持走“与地方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加强政校企资源优势互补,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多方协同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以期为“制造业当家”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此外,该院党委还与相关企业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择优选派党员教师作为企业党支部的党建指导员,为“制造业当家”贡献力量。

张海锋表示,接下来该院将重点依托“政校企”共建的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实现资源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探索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新路径,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为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组稿: 本报记者 邹茹玉 通讯员 杨耀雄 陈伟宁 杨詠棠

    上一篇:春风化雨润桃李 扬帆奋进续华章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