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以“三甲”创建为契机,推动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优势 全面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市中医院医护人员以中医传统手法为骨折患者进行复位治疗 本报记者 邹茹玉 摄
■本报记者 邹茹玉 通讯员 温志锋 卢育琼
河源市中医院(下称市中医院)继去年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后,今年9月再次入选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典型案例之一。近年来,该院坚持中医药当家,积极推动医院管理的改革创新,多举措、全方位推动医院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创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最快“加速度”和最大“同心圆”,并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迈进。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建设和辐射品牌学科
不久前,年近90岁的源城区居民李奶奶不小心摔倒骨折,市中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她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3天就能下床走动,第五天就出院了。该院大骨伤科学科带头人、主任中医师肖智青介绍,为了让患者尽快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李奶奶此类病例,医护人员会运用中西医结合、医疗康复一体化的方式开展手术及术后护理、指导其开展健康功能锻炼等。
据了解,市中医院通过“三甲”创建,近年来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学科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以来,该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6项,其中包括粤东北地区首例髋、膝关节及脊柱机器人手术;新增中医适宜技术9项,其中中医护理新技术5项。
在学科内涵建设上,市中医院组建了河源市椎间盘、颈肩腰腿痛、慢病诊疗康复3个市级和胸痛、卒中、动物致伤救治、中毒救治4个院级诊疗中心,并完善诊疗科目及亚专科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此外,该院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市中医院已引进急诊医学科、耳鼻喉科带头人2人,柔性引进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专家团队12人;成功创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创建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医院,持续推进省、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和三级师承体系建设,培养一批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中医骨干人才。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提升中医诊疗技术水平
1个多月前,市民吴女士因月经不调前往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经诊治并陆续服用了若干疗程的中药。近期,她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肺结节、乳腺囊肿等慢性病竟神奇地“消失”了。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钟向阳介绍说,中医理论讲究“未病先防”,吴女士此前的症状是由于脾胃虚、湿气重导致淤堵而引起,通过服用中药以及在医生的健康指导下调整生活方式后,其自身免疫系统得以改善,调理功能恢复,所以很多慢性病“不治而愈”。
作为老牌中医院,市中医院坚持中医药当家,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近年来,该院继续加大中医体检与治未病的融合发展。全力推行康复医师查房与中医师查房,推动全院临床康复一体化发展;扩大院内“膏、丸、丹、散”中药制剂生产研发和推广使用服务半径;加大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推广与创新力度,并开设中医护理门诊。
随着市中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深入民心,中医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市民的治未病意识及自我健康管理水平也日益提升。
优质服务暖心群众
技术下沉帮扶基层
市中医院之所以能成功入选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19个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典型案例之一,在于该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模式,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市中医院通过八大举措,在改善就医体验、缩短门诊患者等候时间的实践中成效初显,缴费、检查、取药等候时间均显著缩短,预约就诊率和患者满意度逐步提升,门诊大厅、各诊室、药房、医技科室诊疗秩序明显改善。
今年,市中医院开展了覆盖河源五县二区的“中医药文化基层行”活动,将医院优秀管理经验、医疗资源、学术思想、适宜技术下沉基层、服务基层。同时,该院还派驻技术骨干力量组建帮扶医疗队,下沉32家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得到周边百姓的信任和好评,也提升了基层医疗单位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