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妇幼保健院完善学科建设见实效
提升医疗水平 保障母婴安全
■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护理人员正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黄赞福 摄
■新生儿科(河源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升级启用。 陈星 摄
■本报记者 邹茹玉
见习记者 陈星 通讯员 陈晓燕
连日来,市妇幼保健院喜事连连,眼耳鼻喉科、家庭化产科中心(河源首家)开科启用,中医科(妇孺国医堂)、新生儿科(河源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升级上线……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团队技术不断强大,医疗能力不断提升——这是该院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的累累硕果,也是该院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提振信心、勇毅前行的奋进步履。
融合保健与临床
学科涵盖全生命周期
对于一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来讲,学科的规范设置是其整体医疗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自启动创建“三甲”工作以来,市妇幼保健院以评审标准为基石,以规范学科设置为标准,先后开设了中医科、眼耳鼻喉科、预防接种门诊等15个专科,改善了孕产保健部、儿童保健部等20多个专科布局,进一步满足了我市妇女儿童的多元化就医需求,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
据了解,该院坚持把临床特色专科、重点学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现有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特色专科1个、省级分中心4个;拥有河源市唯一一家产前诊断中心;河源市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为我市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近2年抢救成功率达100%,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成功救治最小胎龄24+1周、体重700g早产儿。近年来,该院产科、妇科、儿科、新生儿科、乳腺外科、小儿外科、遗传实验室等有16项技术先后获得市科技进步奖。
自开展“三甲”创建工作以来,市妇幼保健院以“三甲”评审标准为准则,坚持保健与临床相融合,多次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到院指导,组织业务骨干外出交流学习,深入推进大部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学科建设。目前,该院已建设成为一所集临床医疗、妇幼保健、优生优育、计划生育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分娩量与收治新生儿人数历年居全市首位。
坚持科技兴院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久前,由市妇幼保健院和深圳大学联合共建的河源市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将有效提升疑难病症诊治能力,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该院坚持“科技兴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临床特色专科及重点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让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服务市民。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据介绍,该院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医院“十四五”规划中,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多部门联动机制,使各部门各尽其责、同频共振,全力为医院科技创新工作保驾护航。
该院从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氛围和创新服务入手,出台了科研创新奖励激励制度,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省级以上科技课题与成果的科研项目,由医院配套相应资助与奖励;完善支撑载体,力争在科研开发、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上有新突破;与省内知名医院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科共建、技术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核心技术指导,建立外方专家来院工作、技术指导和学科骨干外出进修培训的长效机制。
此外,该院还对引进的优秀人才配备相应专职科研助理,提供丰厚的安家费与科研经费资助,以激励人才留河发展。
带动医疗水平提升
保障全市母婴安全
日前,河源市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技术培训班开班,学员为来自全市各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医务工作者。作为我市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市妇幼保健院承担起带动我市妇产科医生技术能力提高、引领全市妇幼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责任与义务。
针对现阶段我市各级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和医护人员救治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基层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对孕产妇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干预和救治能力较为欠缺的状况,市卫健局联合市妇幼保健院制定并组织实施《河源市孕产妇妊娠风险“网格化管理+下沉式服务”工作方案》,结合督导、培训、演练、死亡及重症病例评审等专项工作,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同质化管理,得到了全市各助产机构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目前,河源市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产科专科联盟、产科质量控制中心以及妇科、儿科、新生儿科相关中心均设在市妇幼保健院。该院在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的过程中,其医疗救治水平、医疗绿色救治流程及医疗救治团队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市妇幼保健院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院将继续努力在特色专科、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在新技术新项目、提升科研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持续带动辖区妇幼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保障我市母婴安全,呵护妇女儿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