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投资理财

访萧殷故居

2023-06-13 17:31:16 来源:

■康兆妮

每一个地方总有它特定的历史沉积和独特的文化基础。佗城,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小镇,到处深藏着历史文化的沉积。在略显喧嚣的新街背后,有一条静谧的小巷,它经历过风花雪月,经历过繁华苍凉,狭窄的小巷旁,有着许多斑驳的木门,每一处都藏着难忘的温情岁月,萧殷故居,就坐落在这一排老屋中。

这是一座修建于民国初期的小阁楼,有着明显的异域风格,高高的围墙,雕花的屋檐,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但老屋子保存着历史的痕迹,坐落在路口。

站在阁楼前,我的眼前浮现出它曾经的主人的模样,身材消瘦,目光炯炯,精神矍铄。

小巷里的风不急不缓地吹着,一群小孩在巷子里跑来跑去,玩着永不过时的游戏。他们玩捉迷藏用于藏身的地方,先生是否也曾藏在这里,用狡黠的眼睛瞄着同伴的脚步?他是否也曾在小巷里来回奔跑,寻找躲藏起来的伙伴?

推开被岁月尘封的木门,咯吱咯吱的声音像是过去的回音,在木质的楼梯里回旋。顺着木梯一步一步往上走,迎面而来的不仅有先生的成长过程,更有这座古城的社会风俗变迁的轨迹,还有先生对文学使命的理解。

一张杉木书桌,有漆过桐油的痕迹,微黄的油漆反射着从窗户斜射进来的阳光。一盏煤油灯搁在木质的壁柜中,与一排书为伍,一个搪瓷茶杯和一个烟灰缸,静静地立在书桌面,一把藤质的椅子与书桌保持着适合的距离,像一对不离不弃的伴侣。历史的画面在这书房兼卧室中定格,先生曾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创作出非凡的作品。

有关萧殷先生的记载,无论照片还是文字资料,都是从他15岁以后,初中毕业因为家道中落上不起高中而闯荡社会开始的。从懵懂少年到热血青年,从战地记者到报刊编辑,从文学讲师、行政领导到杂志主编,唯独没有详细的资料记录小时候的故事。只有这座如今看起来破败不堪的阁楼,牢牢地记住了一个叫郑文生的孩子一生的历程。

阁楼记得,那年秋天,六七岁的郑文生小朋友斜挎着妈妈用家织粗布和针线一针一针缝制的书包,穿过小巷,踩在温软的泥土路,走进古镇唯一的公立小学——在城镇国民中心学校。知识的熏陶,理想的发芽,使他从天真无邪的幼童变成意气风发的少年。从那时起,他就为创建一个理想的社会而孜孜不倦地追求。

朴实的阁楼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孩子日后会踏上文学之路,会把这个古老的小镇,这条古老的巷子——竹园里,一个朴实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带出龙川、带出广东,带到大江南北。

阁楼记得,那年仲夏,无钱升读高中的少年,带着彷徨、带着希望,外出谋生。他走出这扇木门的时候,有不舍、无奈,也有义无反顾和踌躇满志。

他来到广州,彼时还叫郑文生的少年不仅看到了繁华,更看到了可以改变命运的高等院校。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考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一举考上,但是并不昂贵的学费令他一筹莫展。才能总是如金子般会发出无法掩饰的光芒,在这个世界上,总有爱才惜才的长辈。正在他准备忍痛放弃时,同乡一位长辈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他缴交学费,并每月按时供给生活费,正是这位长辈的义薄云天之举,一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从此一步一步登上舞台。

从萧殷先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客家民俗,百姓的生活,也看到了社会变迁,却极少看到先生成长的房子,尽管,先生有许多深有影响力的作品曾在这里完成。

心中的理想,支撑着他以笔为枪,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用无数的作品鼓舞人民的斗志,并培养了大量的文学俊才。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这座老房子,如先生一样,初识时透出朴实低调,走近,你会感觉到深邃沉稳。如今,这座房子和它的主人一样,已经成为这座小城的文化符号,在越来越以文化育人铸魂的时代,成为这座小城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时光在变迁,斯人已逝矣!而这座阁楼,一直记得先生小时候的模样,哪怕这个孩子已变成老人,远在天堂,它依然保持着他小时候的样子,是否怕先生的英魂回到故里认不出家的模样?

阁楼啊阁楼,是否你们约定,来世,阁楼还做小文生的阁楼,先生则一直是你怀中那个少不更事的孩童?

    上一篇:乐透一“夏”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