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河源文化强市建设

2025-05-20 10:20:49 来源:

■陈明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河源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为河源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动力。

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筑牢文化强市建设的政治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发展道路。

(一)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市、县、镇、村四级宣讲体系作用,创新开展“客家山歌唱理论”“围屋讲堂”等特色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建强用好“学习强国”河源学习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传播矩阵。加强理论研究阐释,推动本地高校、党校、社科联等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河源实践设立专项课题,发挥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等作用,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二)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健全分析研判、督查考核、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强化风险防控,建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清单和应对预案,坚决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三)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讲好河源故事、传播河源声音。深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格局。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党校、进课堂,在市级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在公共文化场所设置文化展示区,增强理论宣传的感染力、影响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

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塑旅”“以文育城”,激发文化强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滋养中增强精神力量、提升生活品质。

(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广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群众性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善行河源”道德建设工程,持续开展“河源好人”等评选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化“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实施“乐游河源”品牌提升行动,推出“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生态康养”等精品线路。对“客家山歌”“紫金花朝戏”“追龙民俗”“龙川杂技”“万绿湖开渔节”等地域文化品牌进行场景再造、内容改编、人物重塑、数智应用和客串演绎,把历史故事转化进现实生活、消费体验和网红传播。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培育“夜游万绿湖”“夜赏客家戏”等夜间消费新场景。

(三)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建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非遗进校园”等品牌活动。推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结合龙川新城规划建设,高标准配套文化设施,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新型文化空间集群。

三、坚持文化赋能,构建文化强市建设的特色路径

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要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深度融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一)推动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融合发展行动。加强客家文化资源保护,积极申请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进阮啸仙纪念馆等红色遗址修缮提升,打造“红色记忆”示范带。擦亮“中华恐龙之乡”品牌,推动恐龙文化开发和产业转化。挖掘水库移民文化内涵,讲好新丰江水库建设感人故事。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建立非遗名录体系,推动传统工艺振兴。

(二)打造历史文化项目标杆。实施“秦汉文化复兴工程”,高标准打造龙川佗城“秦汉岭南第一古镇”,建设南越王文化展示区、秦汉风情街等项目。推进“岭南古邑”保护开发,实施龟峰塔、南园古村等重点文物修缮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打造太平古街、下城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恐龙遗址、赵佗遗址等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工作。

(三)创新文旅融合推广模式。实施“电影+”推广行动,支持颜氏文化、阳明文化等领域的本土题材影视创作,打造影视拍摄基地。开展“话剧+”演艺计划,挖掘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等红色题材,打造沉浸式红色话剧体验。推进“小说+”创作计划,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一批反映河源变迁的文学作品。发展“音乐+”品牌建设,提升万绿湖畔音乐季、客家山歌大赛、原创音乐节等活动的参与度和知晓率,创作传唱城市主题歌曲。培育“节庆+”经济,提升客家文化旅游节、万绿湖骑行节、万绿湖国际马拉松等活动的影响力。加强“文创+”开发,推出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创产品,提升文化附加值。

四、坚持创新引领,激发文化强市建设的发展活力

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创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文化市场营商环境。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增加文化特色元素,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创新文化投融资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健全文化经济政策,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提升执法监管效能。

(二)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河源文化大数据体系,打造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文化业态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出版、数字演艺等新业态。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深度融合,培育多维互动、云演艺等新型文化体验。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开发具有河源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完善数字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机构数字化服务水平。

(三)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建立文化人才库,培育本土文化领军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提升文化工作者专业能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柔性引进等方式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设立文化发展突出贡献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壮大文化工作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