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持续优化服务供给
党建扎根“家门口” 实事办进“心坎中”
■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村民在榕树下议事。该村积极开展议事协商,打好“红色调解”“祠堂调解”“榕树调解”三张特色调解牌。(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田红秀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潘怀业
每个季度,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70岁以上的老人和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空巢老人等群体,可以聚在一起,享受一次“爱心午餐”。
下屯村干部、啸仙故里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阮少湖介绍:“上个月是今年开展的第一次爱心午餐,当时来了81名老人,他们吃得很开心。”
一日三餐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件简单的事,但对于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空巢老人而言,却是件困难事。如何让农村的特殊群体过上幸福生活,是下屯村党组织努力的方向。而每个季度开展“情暖夕阳、爱心午餐”活动,仅是下屯村服务群众的众多内容之一。
近年来,下屯村党组织深入开展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坚持从群众需求中寻找工作发力点,聚焦资源整合、基层治理、托老育幼等工作,持续优化服务供给,将党建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整合优势资源 智能服务暖心
“现在村里办事很方便,有专门的干部可以帮忙办事,不用跑来跑去,省时又省心。”村民朱武芳说。
近年来,下屯村充分统筹资源、汇聚阵地人气,建立下屯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啸仙故里党群教育服务中心联动机制,强化数智技术赋能和阵地共享,开发“镇级展厅+特色街区+故居研学”一体化文旅服务体系,最大程度挖掘和释放为民服务空间。
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下屯村积极探索县、镇、村三级联办机制,将县级政务服务事项延伸至啸仙故里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党群服务中心,依托省政府打造的政府服务自助机,提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政务民生服务事项268项,积极推动“主动帮办+全程代办+贴心服务”服务模式,组建由村“两委”干部、党员、社工、志愿者等10余人组成的帮办代办队伍,累计为群众提供延时办、预约办、帮代办、上门办等个性化服务30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
整合阵地资源,红色古村展新颜。下屯村依托本土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和古色资源,对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14栋明清古建筑进行修缮,分别改造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闻啸轩学堂、村史馆、民宿等,并投入2600多万元打造啸仙故里审计博物馆、廉洁家风竹园、清莲池等文化景点。推动古建筑展新颜的同时,依托阮啸仙故居及闻啸轩学堂等教育基地,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将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下屯红色基地建设成为团结教育引导群众的精神家园,让红色记忆得以延续和传承,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同时,因地制宜打造啸仙故里党群教育服务中心展厅、文创店、特色民宿、咖啡店、甜品店等系列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当地110人就地实现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2500元,让红色资源名村效应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引领作用。
坚持党建引领 激发治理活力
近年来,下屯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搭建党群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桥梁,以队伍服务群众、机制服务群众和平台服务群众为抓手,实现“服务对象”向“治理力量”的转化。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党员+”服务模式,细化党员“网格责任田”,设立党员服务岗4个,科学划分微网格7个,配备网格员24人。通过“社工+志愿服务”,组建了一支40人的啸仙故里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困难群体、革命烈属走访慰问活动,先后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400余个。
激发乡村自治力量。完善修订村规民约,聚焦乡村治理的“痛点”“堵点”,积极开展议事协商,发挥党员及乡亲参与作用,打好“红色调解”“祠堂调解”“榕树调解”三张特色调解牌,在村民家门口搭建起解决纠纷的平台,让邻里纠纷矛盾在无形中得到化解。
完善治理激励机制。将包含45套宅基地的新农村示范点作为完善、拓展积分制的重大平台,同步建立村民在人居环境、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积分数值与该示范点入住顺序、优惠力度相挂钩的机制,进一步激励村民参与基层治理。
强化服务保障 赋能托老育幼
下屯村聚焦“一老一少”,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用足用好党群服务中心等活动阵地,采取多项凝聚民智民心的有效举措,为特殊群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贴心服务。
探索护老用老服务新模式。下屯村每年都会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室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则通过接送等方式提高参与度。例如,每年春节给老人发放健康红包、购买意外险,以惠民利民举措赢得村里长者的认同,最大程度争取村民的支持;定期举办“爱心午餐”活动,邀请村里70岁以上老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介绍下屯村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蓝图,与广大村民共同商议乡村发展大计。
撬动爱幼护幼资源。积极联合妇联、团委等力量组织开展寒暑期公益课堂,面向留守儿童开设防溺水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暑期作业辅导、户外运动、音乐、美术等课程,辅导教育留守儿童约1600人次。
构建优学奖学机制。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和争取乡亲支持,设立“啸仙奖学金”,考上本科的学子每人奖励1000元,传承耕读传家的良好传统,为乡村人才振兴培育“后备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