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2024-06-29 09:15:00 来源:

■李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指明了科学的建设方向和战略任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与前提,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奋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路径,而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的涵育。当下,正值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际,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奋力推动河源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传统美德现代化转化。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促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精神要求,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将传统美德置于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进行分析,正视中华传统美德的局限性和阶级性,对传统美德作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紧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建立其在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的现代化转化方法体系。二是加强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诸如仁爱和合、爱国重民、天人合一等道德文化观念,为我们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要立足于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对重要的传统道德文化典籍加以研究,同时通过理论研讨会、座谈会、组织理论征文等形式,探讨传统美德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三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客家先民自中原南渡,辗转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崇文重教、勤劳节俭等优良传统。河源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本地拥有诸如吴氏家训、李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丰富的客家美德文化资源,要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整合、梳理、挖掘河源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和革命先辈们的优秀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河源客家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资料库和革命家风文化资料库,凝聚整合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资源。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客家传统美德文化进行保护性激活、科学化利用和创造性重塑,推进客家文化“双创”工程,增强本地居民对客家传统美德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加快河源绿色崛起提供精神动力。

创新中华传统美德的转化方式

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中华传统美德转化方式,推动道德实践养成。一是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要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美德,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带有河源地方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不但要在内涵诠释上赋予其时代意义,而且要在表达方式上不断创新,创造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中华传统美德新表述,以优秀的传统美德文艺作品来陶冶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操。二是善用数字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赋能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路径。要通过数字技术对有关传统美德的文物资料进行数字化还原和存储,建设地方性数字文化资源矩阵,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分析用户历史数据,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体,选择不同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内容,促使传统美德文艺作品同目标受众群体快速精准的匹配;要将IP化和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将富含传统美德内涵的经典故事和相关历史文物等转化为网络资源和数字化产品,借助网络圈层与沉浸式视听觉体验,增强传播传统美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以传统美德引导文明实践。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合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发挥传统美德的引导作用,立足于社会风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人伦日用中发挥传统美德的化育功能。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传统美德移风易俗,涵育淳朴民风;要利用传统家训文化,将中华传统美德贯穿于家庭日常生活,培育优良家风;要将中华传统美德中“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融入当前河源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引导民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建绿美生态河源。

完善中华传统美德的保障机制

个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既有个人主观作用,也需要外在环境客观支持。因此,应当出台完善的制度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一是要建立和规范相关礼仪制度,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通过道德奖励与惩罚机制,激发民众在生活中长期践行传统美德的内在积极性,将传统美德由外在的行为规范逐渐内化成为民众自身的价值追求。二是重视舆论引导机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传播平台,加强对传统美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回应,发挥道德舆论监督作用,彰显传统美德对当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纠偏作用,促进传统美德参与现实生活和实现现代化转换。三是优化美德教育机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浅入深地设置专门的传统美德学习新课程,还可将传统美德渗透进其他学科的讲授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利用家庭、社区等渠道多方合力,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不断完善美德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