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2022年,龙川守正创新、狠抓落实,“七大行动”初见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迈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龙川坚实步伐

2023-02-22 10:07:57 来源:河源日报

a73e2b8c7faffc4265e43e2697c9c94e_0222004_001_02_s.jpg

■美丽的龙川县城

核心提示

过去一年,龙川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迈出了建设幸福和谐美丽龙川的坚实步伐。

这一年,龙川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要求。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从严从紧筑牢防控屏障,高效处置本土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一年,龙川坚决扛起“经济要稳住”责任。创新实行“三重、四化、五个一”工作机制和项目ABCD类分级管理制度;精准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健全要素保障、调度推进、督考评估机制,千方百计助企纾困,尽心竭力稳定增长,全县经济运行承压续稳、稳中有进。

这一年,龙川坚决守住“发展要安全”底线。以“如何稳”“持续稳”为重点,全域实施“7+2”重点行业领域百日攻坚和百日巩固提升行动,全面推广“网格化”综合巡查管理机制,建立县领导“一定时一随机”、道路交通“龙九条”、森林防火“十条”、周三消防夜查、周五交通整治等长效机制。平安龙川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深入推进产业兴县行动

产业培育取得新成效

02d6be023882190cca2928fe1f0a29c6_0222004_001_01_s.jpg

2022年,龙川深入推进产业兴县行动,加快培育“3303”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全年成功签约工业项目9个34.2亿元、动工建设项目28个81.42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3.28亿元。整治提升产业用地22宗、625亩,超额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率113.6%。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新增面积达188.21亩,入园企业共121家,投资额超亿元企业达72家。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实现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7亿元。坚持用增量调结构,用调结构促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四大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实现主导产业链产值达87.14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链产值达56.71亿元,现代制造产业格局效应逐渐显现。

现代农业稳中提质。全力推动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创成全省唯一一个整县推进实施“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油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产值15亿元,首批“一镇一园”建设项目——老隆镇澳洲坚果、佗城镇花生、细坳镇毛竹等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新增认定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目前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9家。

服务业蓬勃发展。环霍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首期)建设扎实推进,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大力发展佗城客家文化产业园建设,佗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全力打造国家级南越文化研学旅行基地项目。打造“一天两晚”精品旅游线路2条,全年接待旅游人数78.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8亿元。积极推动县内较大超市上限入库,引导企业开展大型商超线上促销、汽车下乡展销、电商节暨农特产品展销会等促消费活动,助力消费稳步增长。

深入推进生态优先行动

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2022年,龙川深入推进生态优先行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好绿水青山,不断筑牢生态屏障,打牢绿色崛起基础,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13个“必答题”取得积极成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年度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3亿元。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完成矿山复绿面积4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面积25.26公顷。

筑牢森林覆盖面积绿线。认真做好护林防火和造林绿化工作,完成高质量水源林造林1.51万亩、森林抚育2.7万亩、义务植树107.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74.06%。稳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冬修水利及河道清理行动,清理河道915.2公里,两渡河、水坑河等县城内重点河段清理任务全面完成,全县河流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2座,新增配套生活污水管网40.72公里,县城老城区污水管网疏通及维修工程竣工验收。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空气质量优良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排名全省前列。

深入推进“融湾”“融深”行动

共建共享释放新活力

去年5月10日,深圳盐田国际内陆港(龙川)挂牌开通运营,龙川港正式成为盐田国际内陆港,架起了联通粤东北原中央苏区与“特区”的桥梁,按下了龙川“融湾”“融深”发展“快进键”。

龙川内陆港的建立,是龙川深入推进“融湾”“融深”行动,多维对接“双区”交通网络的鲜活实践。2022年6月,龙川县正式吹响了交通大会战的集结号,全面拉开了新一轮的交通建设序幕。这一年里,龙川完成高铁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龙江大桥建成通车,稳步推进梅龙高铁、龙寻高速、梅河韶高速、通用机场和东江航道扩能升级等工程。目前,龙川已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贯穿南北、镇镇通公路、村村通水泥路的便捷快速交通网络。

在加强交通互连的同时,龙川纵深推进改革创新,在要素配置上与“双区”对接。积极探索“双向飞地”共建模式,龙宝科创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化“双区”驻点招商,在深圳、广州、佛山等地设立11个招商联络处,加强产业招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免证办”,“一网通办”全方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推行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市场环境。

深入推进城市提质行动

城市面貌展现新容颜

精心打造“公园城市”。坚持规划先行,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形成初步成果,县城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坚持建管并重促宜居,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深入开展“六乱”专项整治,县城规划区实行网格化监管,城市面貌展现新容颜。

过去一年,龙川县完成两渡河片区、老隆一小片区2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完成卓峰路和县城高速东出口、西出口等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县城隆东、华光等7个农贸市场的改造,推进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消纳场、能源生态园等项目建设,工业危废、医废安全处置率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加快推进幸福新城建设。2022年,完成幸福新城征地5312亩,幸福大道、越王东路(幸福路)启动建设,国道205线龙川县城段改线、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稳步推进。高铁新城建设有序推进。

千年古邑焕发新魅力

深入推进形象提升行动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扎实推动依法治县成套行政合规体系建设;深化国企改革,组建1家新平台公司和1家集团公司,成立2家合资公司,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新活力。

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电网配网建设投资1.31亿元,实现县城配电网光纤全覆盖。投入资金6000万元升级改造广播电视传输设施,基本实现县域高清双向网络全覆盖。新建5G基站605个,实现县城和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动工建设。完成县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程50%,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强化文化资源保护开发。2022年,龙川完成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黄居仁故居等文保单位修缮工作,福建会馆、叶卓故居陈列布展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加快推进霍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佗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黎咀镇手擎木偶戏产业发展中心等文旅项目建设,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农业农村呈现新面貌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行动

抓实粮食生产各项工作。2022年,龙川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全年整治撂荒耕地3.5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3.91万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常态化做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创新性建立防返贫资金池,解决返贫风险户1094人就业、教育、住房等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争取对口帮扶资金55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67个,消费帮扶资金3500万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县 159个经济薄弱村全面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 10 万元以上,315 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128 万元,同比增长78%。原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万元、同比增长9.51%。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构建,获批创建油茶、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镇一园”全覆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油茶、丝苗米、茶叶等多个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22年新增认定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自然村道路硬底化380公里,成功入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拟创建单位名单;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东江水韵”“霍山红印”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效初显,南门码头、往后客栈等一批乡村休闲游项目不断刷新乡村“颜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农村生活垃圾费收取率达到100%,全县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入实施“百名党员、千名乡贤、万名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工程,组织动员100名党员、2160名乡贤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带动企业反哺资金超 1057 万元。积极推广以工代赈、以奖代补、“耕耘者”振兴计划等措施,探索积分制、清单化、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民生福祉交出新答卷

深入推进民生保障行动

过去一年,龙川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民生七有、群众所盼”为抓手,聚焦民生实事项目和群众需求,向全县人民交出了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据统计,2022年龙川县民生支出达 58.6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86.3%。

十件民生实事顺利推进。提高困难群众救助补助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等15项已全部完成。常态化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召开座谈会6场,办结群众反馈问题1181件。

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环境持续提升。龙川持续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开展33所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苏区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建设,完成龙川一中教育集团城东校区(附城学校)第一期等学校改扩建,新增学位2200个。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龙川落实乡镇卫生院“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激励机制,扎实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建成全市首个县级互联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县域内住院率达91%,全省排名第6。巩固“广东省卫生县城”,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广东省健康县”。扎实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三人民医院新建项目扎实推进,全县医疗条件持续改善。

其他民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体事业全面发展,市民文体中心、滨江体育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扎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持续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新增就业岗位3500多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应急管理、保供稳价、“双拥”共建、优抚安置等各项事业有序推进。

5d2ca83d3494b18256a2545d6317b952_0222004_001_03_s.jpg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甘国科

■制图:陈小玲 ■摄影: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