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实施“3303”产业培育工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制造业当家 赋能产业兴县
■龙川深耕电子信息产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图为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自动化车间。
■龙川做大现代建筑工业产业,深度参与大城市钢结构制造。图为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主导产业突出、发展势头强劲。
核心提示
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近年来,龙川县坚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初心不动摇,大力实施“3303”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百亿级电子信息、建筑工业和现代农业等3个百亿级和十亿级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全力奏响产业兴县“最强音”。
发展是第一要务。今年以来,龙川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当家,坚持“产业兴县”不动摇,积极推动“双向飞地”产业共建工作,加快培育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抓实实体经济这个“硬支撑”,挺起工业经济的“硬脊梁”,全力塑造龙川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通讯员 邹昶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深耕制造业 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好
龙川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认真谋划“一园四小区”平台建设,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升产业转移承载力,多措并举推动龙川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入驻龙川企业共146家,合同投资总额近320亿元。其中,规上企业8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建筑工业、安全应急与节能、新材料和现代轻工纺织等主导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2022年,“4+1”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02.9亿元,其中电子信息、现代建筑工业、安全应急与节能、新材料和现代轻工纺织产值分别为57.6亿元、14亿元、6.4亿元、8.9亿元、16亿元。
深耕电子信息产业。龙川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景旺电子科技为行业龙头,吸引带动了山本光电、名格光电、昆腾电子等多家知名电子企业入驻园区,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57.6亿元。今年,精智机器、远征等多家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企业开工建设,为产业发展壮大注入动力,预计2023年总产值达70亿元。
做大现代建筑工业产业。龙川以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广东迈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和集聚10多家现代建筑类工业企业,形成集建筑结构、钢结构、外墙维护、室内装饰、厨卫系统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建筑工业化基地,2022年现代建筑工业产业总产值为14亿元。今年新引进的3个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总产值达23亿元。
做强安全应急与节能产业。龙川以国内十大空气能热水器品牌之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纽恩泰新能源为龙头企业,聚集上下游企业近20家,包括华天成、亿能环保、聚腾环保、天什达等空气能产业明星企业,2022年空气能产业总产值为6.4亿元,预计2023年总产值超8亿元。
建优补强新材料产业链。当前,龙川以国内十大品牌之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陆新材料为行业龙头,聚集了新宝利雅、新典雅等近20家新材料企业,2022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为8.9亿元,预计2023年总产值超10亿元。
持续推动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建设。龙川以兴莱鞋业、丹尼玩具等企业为行业龙头,聚集了顺嘉玩具、妃赫儿制衣等4家企业,做优做强做大现代轻工纺织产业,2022年总产值16亿元,预计2023年总产值达20亿元。
产城融合 打造工业走廊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今年,龙川县谋划建设工业走廊,将规划建设的高铁新城、幸福新城、宝龙新城与省级产业园和四小工业小区串珠成链,以赣深高铁龙川西站为“中心”,沿高铁新城至宝龙工业小区的205国道北移线为“主轴”,形成“带”状建设工业走廊,沿线发展工商产业,推动高铁经济与园区经济融合发展。
持续推动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作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入园企业121家,合同投资总额近300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企业101家,产业集聚率达84%,是龙川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今年,龙川将持续完善产业园区生产生活、创新创业、产学研用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奋力推动创建省特色产业园、省级高新区和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四小区”融合发展。宝龙、宝塘、新城及梅村等四个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超3平方公里,累计落户企业26家,2022年实现总产值2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600多个。
龙川坚持走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将新城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统筹谋划,推进商贸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同时,按照“企业为尊、项目为王、亩均效益”的招商策略,建立招引项目评选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广开渠道大力招引“产值高、效益好、税收多、能耗低、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优质项目,持续做强商贸物流、制造工业等优质产业。
“双向飞地”发展 促进产业共建
龙川坚持制造业当家,坚持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更加紧密对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积极打造“双向飞地”模式,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大局中抢抓机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奋力培育壮大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产业合作共建。龙川积极运用宝安对口帮扶机制,进一步深化宝安龙川两地合作,坚持“双向奔赴、双方联手、双优叠加、双双发展”,加快推进“双向飞地”建设,促进两地产业“更好走出去、更精准引进来、更紧密联手、更有力促发展,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新动力。深化对外合作开放,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和“粤贸全球”等活动,确保2023年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
持续推动“正向飞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移、产业合作、产业共建。2023年,龙川将深化与深圳市宝安区的合作,着手规划建设承接宝安“外溢”产业平台,规划开发建设2000余亩的产业用地,拟整体打包给宝安区用于项目建设。
积极探索“反向飞地”发展模式,奋力推动制造业弯道“超车”。2023年,龙川将全力推动在深圳宝安选址租赁厂房兴办“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工作,将制造业发展的触角直接伸到飞出地宝安。该项目建成运作后,龙川将引导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心设置研发基地、孵化中心或总部,并设立招商窗口,充分利用深圳的创新技术、高端人才、管理经验等优势,打造“前店后厂”新模式,开辟孵化在深圳、转化在龙川的产业招商和产业培育新路径,突破在延链补链方面的短板和制约。
加强产业招商。龙川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建立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库,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发挥好龙川11个异地商会、产业协会招商联络处和深圳招商工作组作用,加强以商招商、以链引商、驻点招商等联合招商,紧盯补链延链强链靶向发力,招引一批补链延链强链产业项目,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助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中科院大学双创基地、深圳大学孵化器等重大科创平台功能,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确保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存量47家以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进一步增加产业链条的“长度”“厚度”,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深入推进交通联通。畅通对外交通“大动脉”,龙川正加快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有序推动龙韶铁路、龙汕铁路、通用机场、东江航道扩能升级等前期工作,打造以高铁、高速公路、航运为重点的立体交通走廊。畅通县域交通“内循环”,打造县域“1小时交通圈”。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圈”,稳步推动龙川保税物流中心(B型)、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通直达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通道。
“给力”政策加持 打造投资热土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2021年河源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珠江东岸4个重点扶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城市。2022年,河源相继出台《河源市信息通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省、市等一系列政策部署,为龙川产业跨越发展锚定了航向、明晰了路径。剑指百亿级目标,龙川加大马力、铆足干劲,用实干和实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出台政策扶持产业集聚发展。为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除了把电子信息产业列入招商引资鼓励类产业,龙川还出台了《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促进光电产业集聚发展的奖励办法(试行)》,促进全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强工作跟踪对接。完善领导体制,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制定年度投向制造业的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硬指标,真抓实干发展制造业。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出台了每月经济分析会、周二企业服务日、周三重点项目推进日等一系列制度,从园区建设、政策扶持、政银企对接等方面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着力提升营商软环境。龙川加快完善园区创新创业基地“双创中心”建设和商业综合体的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开通县城至园区的免费公交车。开通龙川至盐田港的铁路货柜专线,实现龙川企业产品当地装柜直接出口。龙川已发展成为一方有魅力、有活力、有潜力的投资热土。
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
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是龙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承载区,承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产业“外溢”资源,是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总规划面积30.63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完成近7平方公里。
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优越,河梅、广龙高速公路在园区核心地带设有互通立交和出入口,出海货物可经深圳盐田国际内陆港(龙川)运输,发往珠三角城市群及内地城市可经境内京九铁路华南地区最大编组站铁路物流运输。配套设施好,自来水厂、大型污水处理厂及220千伏变电站首期110千伏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双创”中心投入运营,功能涵盖科技创新基地、产业孵化中心、会议中心、人才公寓、商业配套等。
园区主导产业突出。目前,入园企业121家。其中规上企业7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4家;主导产业企业101家,产业集聚率达83.4%,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建筑工业、安全应急与节能和新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
园区创新能力强。园区内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 家。建设有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 22 家。园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园区获得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省优秀园区”“五星级服务园区”等,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空气能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首批低碳园区、省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省第一批售电侧改革试点园区、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和省节能产业示范园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