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交出温暖“答卷”
用心用情绘就城市“幸福底色”
□本报记者 谢少娜
常态化推进市委书记、市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愁难盼”问题机制,促进解决“看病难”等民生问题3993宗;新增就业2.7万人,预计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完成新改扩建及续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335个;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成功晋级三甲医院……
穿掠过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始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的是住房、就业、上学、看病、养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2022年,面对时代和人民给出的“考卷”,我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民生保障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不懈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教育、基础建设、医疗卫生、交通、人居环境等民生事业发展迅速、硕果累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利”,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常态化推进“面对面”机制
以实事真效温暖民心
“现在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挂号按时就诊,整个诊疗过程比之前便捷省时了很多,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真的是一大实事。”近日,刘女士带生病的孩子到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在医护人员、志愿者的指引下,从候诊、看病到取药,整个就诊过程不到30分钟,这让此前仅排队挂号就可能要花上30分钟的她非常惊讶,禁不住为医院的便民服务点赞。
2021年10月,我市举行首场“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由市委书记“挂帅”,倾听群众呼声、推动解决“看病难”问题。座谈会上,群众反映了看病贵、挂号难、药品短缺、医疗水平有待提升及医保系统报销不便利等问题。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医疗机构纷纷“出招”,拿出实招硬招“破题”。随着“破题”的进行,地贫患者的“就医路”畅通了,患者就诊挂号难的问题解决了,就医停车难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一件件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自2021年10月开始,我市常态化推进市委书记、市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愁难盼”问题机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态化实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努力做到反映诉求更畅达、回应问题更直接、解决困难更实在。2022年,市委书记林涛、市长何国森分别聚焦“出行难”“养老难”“电动车充电与安全”“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城市服务”等5个民生主题,与60名群众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解决问题3993宗,平均每个月办结270多个问题,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做到了听民声、察民情、纾民困、解民忧,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22年,群众对“面对面”座谈会交办问题办理情况总体满意率为96.7%。
持续擦亮“三项工程”品牌
扎实推动就业创业
日前,2022年广东省五星级、四星级“粤菜师傅”名厨认定结果新鲜出炉,我市黄勇强成功入围2022年四星级“粤菜师傅”名厨名单;在广东省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总决赛上,我市共有8名选手获三等奖和优胜奖……这些技能人才的涌现,侧面展示了我市扎实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下称“三项工程”)的成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三项工程”是我省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2022年,我市坚持创新载体、助推振兴,持续擦亮“三项工程”品牌,积极发挥“三项工程”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一是大力开展“三项工程”技能培训。全年累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730人次、“南粤家政”培训10920人次、农村电商培训2186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9086人次,超额完成省厅下达任务指标,带动就业创业近3万人次。二是建成了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依托大同路美食一条街,打造集河源特色粤菜门店经营、粤菜文化展示、农产品展销、“粤菜师傅”培训等为一体的“粤菜师傅”示范区。深河“粤菜师傅”一条街自建成以来,已成为河源夜市网红打卡点之一,进一步挖掘了我市夜市经济活力。与此同时,2022年,我市持续巩固“南粤家政”一条街发展成效,一方面积极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主动协调店铺业主方让利降租,减轻入驻家政企业压力,稳定发展信心;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区块链+南粤家政”综合管理服务网络平台,提高河源家政行业供需匹配效率,进一步突破河源家政市场供需地域限制,目前“区块链”平台已进驻企业23家,从业人员83人。
此外,我市还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商产业园运营管理,依托河源技师学院校区的电商产业园平台基地,拓展完善“展示、孵化、直播、培训”等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创业。2022年以来,共开展直播带货150多场次,帮助当地农民销售农产品市值达3200万元。
加大学位供给、创“三甲”
补齐短板共享美好新生活
2022年9月1日,绿树掩映下的紫金县佑文中学校园里也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这学期,这所刚刚交付使用的新学校迎来了2004名学生。据介绍,新建成的紫金县佑文中学共可容纳160个教学班,提供6000个学位,学校的设备设施、教学器材等选购标准均对标珠三角城市学校,可给孩子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
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佑文中学的建成,是河源教育事业扩容提质、健康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2022年,我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加大学位供给为载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22年,我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新增公办学位4890个,新增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4560个;在义务教育方面完成新改扩建及续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335个。在普通高中方面,通过新改扩建紫金县佑文中学、和平振安高级中学、江东新区古竹中学、连平县连平中学等4所普通高中,共增加7150个普通高中学位;恢复江东新区外国语学校普通高中学段招生,新增学位1200个。职业教育方面,我市通过迁建东源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新办黄岗职业技术学校、科贸职业技术学校等2所民办中职学校,推动河源理工学校、市卫生学校、河源技师学院扩建扩容,推动河源理工学校与连平县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等措施,共增加中职学位4200个。
2022年12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同意,河源市中医院获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成为我市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22年12月16日,市妇幼保健院晋级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成为我市首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2022年,我市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其中,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市人民医院成功融入省人民医院体系,深河人民医院运营实现良好开端,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全市8家县级公立医院、3家中心卫生院完成升级改造并投入使用,1207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