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昨日下午,第三组召集人、副市长曹建忠召集市科技、教育、工信等部门负责人,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江东新区管委会、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广师大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及科技企业代表,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作交流发言,就做好河源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提出建议,助力河源高质量发展。
注动力:围绕产业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一项紧迫任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河源如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讨论中,曹建忠提出,要聚焦“培育战略科技力量”,聚焦河源优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争取更多高水平创新平台落户我市,着力在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上取得新突破;要聚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要聚焦“创新主战场主阵地发展”,坚持把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水经济产业、 先进材料产业成链集群发展;聚焦“科技支撑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产业。聚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让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来河源干事创业,让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市科技局局长韦锐辉表示,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强应用型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技术研发、人才集聚、成果转化提供服务,集中各方力量实施重点创新攻关,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和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明主体:发挥企业
创新主体作用
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产业振兴?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欧阳振雄表示,要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模式,推动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聚焦创新主业,加速成果转化产业化。同时,将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加速器、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
“目前,园区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工作,东源县高新区(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桂辉提出,将在园区现有企业中培育发展一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锚定“双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园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龙头项目和关键节点项目。着力抓好一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技改项目,落实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招聘领军人才。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公共研发平台,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为企业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
聚人才: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关键。
“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科技人才是关键创新要素。”广师大河源校区科研处处长唐宇表示,要完善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激励等机制,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加快科技平台和高端人才一体化布局。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大力推进科普、科教、科创“三科融合”,把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和技术研发团队等不同队伍的自身优势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黄国宏建议,要积极推动“政府引才+企业引智”,围绕河源主导产业,大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引进人才方面,要坚持面向“重大需求”,重点支持引领发展的创新性技术开发。
(本报记者 陈思芬 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