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2022-01-13 09:54:04 来源:河源日报

■韩开绯

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百年大党通过对历史的全面深刻总结,从对历史的回望、对实践的思考、对规律的把握,进一步凝聚共识、抖擞精神,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以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来指引方向,是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来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是以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来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强大自信和历史担当,开启了引领全党更好地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不忘初心勇担重任,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河源市抢抓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重大机遇,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作为河源唯一高等职业院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迫切需要优化专业群布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技服务产业的能力,为河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践行科学教育理念上创新突破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们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思想引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的方针,全面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深化党员干部联系班级“七进”(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行动,优化“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将思想价值引领落实到每一堂课,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二、勇担重任、砥砺前行,在优化专业布局上创新突破

立足河源,面向广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优化专业群布局和结构。精准对接河源市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百亿级水产业集群、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优先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嵌入式技术应用、旅游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区域产业急需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教育、食品检验、环境保护等重大民生相关专业,建成“因适应产业而建、随区域经济而兴、为产业升级而强”的高水平专业集群。

(一)服务“中国制造”战略,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服务河源建设珠江东岸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城市、百亿级水产业集群、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目标,助力河源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嵌入式技术应用专业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

(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儿童教育资源普及普惠。依托广东老隆师范百年底蕴,储备乡村儿童教育师资力量,探索组建跨区域教育联合体,满足社会对优质儿童教育资源的需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群、小学教育专业群。

(三)服务现代服务业,融入区域特色产业。聚焦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金融、商贸、会展等现代高端服务业,优化“全域旅游、商贸管理”,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助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重点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

(四)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域文化、技艺传承。以“创意+”升级传统专业,融入智能化、数字化、大数据新兴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以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为特色,开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建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

三、强化技能、专创融合,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上创新突破

(一)五育并举,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及相关知识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开发舞龙舞狮、太极拳、花样跳绳等特色课程,实施“百万公里、健康长跑”活动;开发《花朝戏》《客家山歌》《书法》《中华茶文化》等特色课程,常态化开展高雅艺术、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强化劳动自觉与责任感,以专业性劳动实践、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服务性劳动实践为主,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专业劳动技能培养和综合劳动素质提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专创融合,构建双创全链条育人模式。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专业、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集“课程、平台、机制、服务、环境”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合学校“5+1”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整合现有通识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建设基础启蒙类、实践实训类等梯度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开设财税、金融、法规、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实务课程。进一步加强“苗圃基地”(学生创新室、教师工作室)、“孵化器”(创业园、八戒工场)、“加速器”(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建设,促进学生成果的孵化转化,形成全链条的创业孵化链。

行百里者半九十。过去一百年,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面对机遇和挑战,所有教育工作者必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砥砺前行,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一步一个脚印把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系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