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生动力 提升城市形象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为打造好环境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内生动力,扎实推进形象提升行动,打造充满活力的发展形象,培育文化繁荣的文明形象,创建实至名归的品牌形象。
怎样才能更好地挖掘活化河源本地文化,发展城市新业态,展现河源魅力与内涵?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积极献策,助推我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牌影响力。
发展新业态
激发新活力
“当下,市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农村电商是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渠道之一。”市人大代表吴达说,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有利于推动农村电商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然而很多县域同时打造多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没有集中有效统筹推广,效果不佳。他建议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新模式、新业态,统筹整合县域农产品的多个区域公共品牌,整合资源、统一管理,集中力量进行品牌推广,促使电商行业和农产品生产者重视质量、做好源头把控,利用品牌效应让农特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快递补贴、宣传推广、人才培训等,帮助从事电商行业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激发农村电商发展新活力。
市人大代表蔡雪辉建议以吸引游客、“方便”游客、“留住”游客为出发点,完善旅游业配套设施,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客流聚集到河源。他认为,河源可规划一批各高铁站接驳到景区的旅游专线,实现高铁站到主要景区公共交通无缝对接;建设集“行、游、购、娱”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游客集散中心,将万绿湖、客天下、巴伐利亚庄园等中心区域景区链接起来,为广大游客提供高品质、全方位的旅游服务,树立河源良好城市形象。
挖掘地方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一批具有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和乡村特色的宜居示范村(居),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之一,也是呈现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市政协委员贺雪东发现,不少镇、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直接引入外地文化,“这种简单的文化移植并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底蕴”。他认为,要注重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着力打造、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各地文化部门给予镇、村文化指导,派出专业人员对当地文化进行研究、挖掘、保护。有条件的镇、村可邀请设计师、艺术家把关,深层次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并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设计规划,将艺术元素融入当中,展现既有传统地方特色又有新时代气息的新农村风貌。
加强非遗传承传播和活化利用,一直是发展地方文化的热门话题。如何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市政协委员张辉德建议着重完善保护体系,评定新一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完善县级代表性项目名录,提升项目保护单位运行管理水平。要积极推进市级非遗工作站和文创园区创建,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传统项目融入现代生活的活化利用;持续开展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文化创意设计和部分项目的非遗+互动展示体验试点实践;配合开展乡村工匠、乡村非遗能人的培育和评选,助力乡村振兴。
弘扬苏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河源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五县一区都是革命老区,在培养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上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市政协委员白娟建议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传承本土红色文化,加强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要统筹教育、文化等部门做好全市青少年文化教育的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提供政策保障;注重抓好教师这一关键因素,让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嵌入本土红色文化故事,让革命历史人物事迹在学生中入脑入心;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宣传走廊、班级墙等,筑牢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引导学校广泛开展以红色文化、红色人物、红色事迹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加深青少年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推动红色文化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
作为我市唯一的中央苏区县,龙川县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和革命历史传统,拟建龙川中央苏区留守红军文化园,该项目是全国唯一以纪念中央苏区留守红军及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为主题的国家级文化园,拟打造成一个集瞻仰、缅怀、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国家重要的红色文化园、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洁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市政协委员涂远泽、赖冬美等提议,要加快推进文化园建设,尽快立项申报,争取列入国家、省相关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上级部门在项目资金申请、资格评审等工作中给予指导和支持。
深化文明创建
打响城市品牌
河源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绿色生态旅游名城”等多张亮丽名片,旅游景点、优质资源是河源城市影响力的主要载体。
市政协委员颜彩玲认为,可以挖掘文化资源,整合旅游资源,从而拓展我市农文旅发展空间。围绕客家山歌、花朝戏、木偶戏、忠信花灯、墩头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连平鹰嘴蜜桃、东源板栗、紫金蝉茶、龙川油茶、和平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依托赏花摘桃、板栗节、龙舟节等一系列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将河源优质特色农产品与客家文化、民俗活动相结合,推动河源农产品“走出去”、八方游客“走进来”,讲好河源故事,打造广东乡村旅游示范样板。
我市拥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等特色品牌。市政协委员谢惠乾认为,河源可将客家传统特色文化作为抓手,打造“客家美食之都”品牌。他建议成立“河源市客家美食之都促进会”,每年举办客家美食节、名厨餐饮交流会,邀请各客家地区餐饮协会和餐企、食品生产企业参与;同时,在各县区打造本地原生态手工客家美食(小吃)一条街,形成产业聚集,打造网红品牌,让河源成为游客必打卡之地;扶持一批客家传统食品产业,推动产业链发展。
■采写:本报记者 邹茹玉 刘昕 方新苗
■统筹:邹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