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赋能添彩 共绘乡村美好画卷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赋能添彩,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抓好加快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内容。
如何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共话乡村发展新愿景,共绘乡村美好画卷。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 农业现代化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市政协委员卢元贤说,对于种植业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智能化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河源要做好土地规划,以“科技兴农”为理念,高标准建设种植基地和复耕复种撂荒地,让荒山变良田。
目前,河源共有油茶基地76万多亩,并获批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发展前景良好。对于林产品、农产品的精加工,卢元贤建议,要在工艺上高标准要求,实现高质量生产和规范市场化运营。同时,提高产品品质,实现产品可追溯性,更利于河源公共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对于“圳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请也有助力作用。“立足一产、发展二产、带动三产融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打造旅游、康养、休闲、度假等多元化产业,也能带动千家万户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卢元贤表示。
“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我市数字乡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市人大代表郭思远说。为此,他建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数字赋能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强化顶层设计,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农业发展、智慧治理构建和生态配套,通过完善的农产品溯源体系,提升河源农产品的价值,带动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走出河源乡村振兴的新路。他还建议,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化改革,坚持融合联动,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引入市场机制让美丽
乡村变成“美丽经济”
市人大代表秦卫民对乡村振兴工作非常关注。他说,近年来,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改善。不过,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给村子穿上“漂亮衣服”,而是涵盖着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方面内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
秦卫民表示,“五大振兴”里面产业振兴尤为关键。没有产业,就没有“活水”、没有“造血”功能,乡村的发展后劲就会严重不足。因此要把美丽乡村的市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让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最近,东源县尝试发动外出乡贤参与所在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不仅引入资金,还让他们结合自身企业经营实际,把市场意识、先进理念带到村里,引入市场机制重新盘活农村资源,让美丽乡村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真正把资源变成资产。
全力推动创建
国家农高区
“市政府工作报告是指导加快河源建设‘示范区’‘排头兵’的‘施工图’‘任务书’,尤其对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发展建设进行高位谋划和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在全市未来发展布局中的重要性。”市人大代表钟志坚说。
钟志坚表示,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将把创建国家农高区作为头等大事、全力推动,确保今年创建成功。同时,将紧扣“农”“科”“高”的建设发展要求,围绕精深加工、科学种养、现代服务业3个重点方向,加快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各级科研平台建设运作,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吸引更多技术、产业、人才向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集聚,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推动农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支撑带动全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示范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促进民宿经济
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源有民宿300多家,民宿从业人员4000多人,且已由单一‘住宿’向‘住宿+乡村文旅、农旅’融合。”市人大代表黄汉忠说,近年来,河源民宿异军突起、发展快速、成效显著,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培育、发展的起步阶段。他建议我市将发展民宿业正式纳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适当将乡村振兴政策和资源向民宿业倾斜,并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营销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
此外,他还建议各县区依托当地优质旅游资源,引导有条件的镇、村,利用乡村振兴发展资金,重点发展民宿集群,打造特色民宿村,促进民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
推动乡村振兴
“河源虽然是农业大市,农产品种类丰富,但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人大代表叶晨阳认为,我市在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推广无公害肥料农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导致我市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份额相对不足。
叶晨阳建议,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加工流通体系,实现“粮经饲”统筹、种养结合、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特色农产品,擦亮河源有机绿色农产品品牌。
提升农产品品质,叶晨阳认为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尤为关键,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完善农药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
让脱贫攻坚成果
再开“新花”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和提升。市政协委员邹伟鹏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先做细“防贫”监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同时把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达到“排查全覆盖、识别无遗漏、帮扶显成效、风险无错消”的目标。
邹伟鹏建议,一方面要做好产业发展的衔接工作,整合资源,依托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和村级经济合作社,重点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确保产业稳定持续发展,为全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的衔接,加强村(居)“两委”班子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后备干部储备力度,拓宽选拔途径,从优秀大学生、退伍军人中选拔人才,有力推进党员带头参与新农村建设。
(统筹:本报记者 王亚娇 采写:本报记者 王亚娇 郝晓楠 刘昕 梁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