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兴市 献策加快发展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
壮大主导产业,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园区效益,做旺生态旅游,做强现代农业……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扎实推进产业兴市行动再细化、再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现代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蓝图已绘就,有志事竟成。正在召开的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围绕推进产业兴市行动纷纷建言献策,助力河源走好产业兴市之路。
“企业点菜、政府端菜” 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近年来,河源在电子信息产业、水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等领域集聚了一批“链主”企业,11个产业集群纳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数量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对于河源而言,如何激发骨干企业活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整合关键要素提升产业聚合度,是当下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市人大代表唐千里表示,帮助企业抓住机遇、享受政策红利,是激发企业活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政府部门要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所需,秉承“企业点菜、政府端菜”的精准服务理念,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材料、汽车装备、轻工纺织、食品和现代农业等领域企业在备案注册、通关便利、税收减免、信用培育、管理提升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让企业“轻装上阵”,促进新项目早日落地投产,支持优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河源是广东省的粮食主产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方面,唐千里建议进一步培育我市供港活猪、竹木草制品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种养加工质量管理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实力,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加快千亿级、百亿级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河源要打造千亿级电子产业,可在交互平板电子产品和车载触控显示组件方面做文章。” 市政协委员丘智林表示,有关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人数17.4亿人,教室数量约6147万间,教育平板电子产品需求量很大。建议河源抢抓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机遇,提前布局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相关企业产品的落地,顺应时代的变革。
此外,随着电动汽车需求越来越多,发展车载触控显示组件前景广阔。丘智林建议,河源可以依托现有的企业,将车载触控显示组件的相关新型的导电材料、触控方案企业、组件企业等引进河源,打造车载触控显示组件产业链集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这让我对河源发展先进材料产业信心倍增。”市人大代表廖东帆表示,目前,河源已引进广东迈诺等几十家优质建筑前沿高端材料制造企业,产业基础很好。他建议,河源既要加强深河两地紧密相连,大力推动“产学研政”深入合作,由市政府组织河源先进材料核心企业与深圳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进行对接及技术交流,推动产品市场的发展;又要加大政府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以标杆企业为龙头,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先进材料示范企业。他还建议积极推进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大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引进更多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带动作用的优秀管理团队、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
加快跨江融合发展
市人大代表朱小强曾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工作过,对产业园区发展格外关注。朱小强说,对于现阶段的河源而言,必须牢牢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做大工业经济堆头,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筑牢经济支柱。而要做大工业经济堆头,产业园区是重要载体、平台,必须进一步提升园区效益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朱小强表示,作为河源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河源国家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工业体量和产业规模,目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扩园势在必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加快跨江融合发展”,可谓顺应时势、切中要害。接下来他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凝聚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支持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加快跨江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要在基础设施、产业、服务等方面强化园区的配套建设,通过整治提升行动,盘活闲置土地。”市政协委员张敏建议,工业园区的建设要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园区引进项目也要有一定“门槛”,招商项目要更加注重质量,优先考虑投资强度、产出密度、税收强度和容积率高的企业落地。
“5G+工业互联网”融合
助推河源制造“换道超车”
随着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实体经济渗透,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市人大代表郭思远建议,要围绕“完善数字化设施、建设数字化行业、营造数字化生态、健全数字化保障”总体思路,从支持运营商加快5G建设覆盖、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强化财税支持等方面,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通过供应链的数字化、服务链的数字化来推动整个产业提效升级,助推河源制造“换道超车”,扎实推进产业兴市行动,推动工业经济提级扩能、工业园区提效扩容,加快建设制造强市、网络强市和数字经济强市。
“文旅+康养”
打造生态旅游河源样本
近年来,河源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成绩喜人。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699.15万人次,增长10%,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河源拥有一流的自然环境,如何探索生态旅游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考验着河源的生态文明建设智慧。
市人大代表何艇建议,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打造亮点项目。河源旅游资源丰富,在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包装成亮点产品,同时加大创意设计,将生态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相结合,根据时节,增加有文化内涵的即兴活动,让游客有机会体验、感受河源当地的风土人情。何艇还表示,河源有发展康养旅游的基础条件,这不仅是一项助力生态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改革任务,也是与社会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他建议,相关部门应牵头成立旅游规划工作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管理措施,实施合理规划,以生态为基础、康养为抓手,“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升级。
(统筹:本报记者 刘永菲 采写:本报记者 刘永菲 郝晓楠 王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