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深高铁通车加快沿线五城要素资源流动
莞深融合加速度 城市能级再跃升
□赣深高铁东莞南站
□塘厦临深产业基地 东莞市塘厦供图
□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参观东莞南站 陈俊凯 摄
□东莞南站内部已经装修完毕 陈俊凯 摄
进入12月,东莞塘厦“双喜临门”。
产业方面,顺络电子项目即将正式投产。交通方面,赣深高铁全线通车。
前者是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下称临深产业基地)首个正式投产的重大产业项目;后者则是塘厦首条高速铁路,塘厦借此迈入轨道交通时代,融入全国铁路网络。
无论是顺络电子项目投产,还是赣深高铁通车,都是莞深深度融合加速,东莞城市能级跃升,站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和真实写照。
深圳的品质,就是东莞的追求。随着赣深高铁的通车,临深产业基地引入瑞勤、兆驰、理士等19宗重大产业项目,东莞万亿GDP更显成色。
临深产业基地
推动科创成果就地转化
站在凤凰产业园瞭望台上,俯瞰整个园区,吊塔林立、机器轰鸣。顺络、瑞勤、艾瑞科、华誉等一个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从空中俯视,凤凰产业园项目所在的临深产业基地,是东莞市首批规划布局建设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塘厦镇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统筹首期4200亩土地,引进了顺络、瑞勤、兆驰、理士等重大产业项目19宗,计划投资416亿元,预计年产值1088亿元。这些“突破”,意味着将再造一个“新塘厦”。
“临深产业基地是塘厦未来工业发展新高地,至少引领塘厦未来20年发展。”塘厦镇投促中心主任刘碧峰介绍,7个落户凤凰岗桥陇板块的项目,总投资约138亿元。按照协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至少336亿元。
本月中旬,顺络电子项目将正式动工投产。
作为今年广东省重点项目、东莞市重大项目之一,顺络电子项目主要从事新型变压器、无线充电模组、贴片电感、精密陶瓷部品的研发和制造等。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无源元件制造基地,预计年产值可达到45亿元,年税收贡献3.24亿元。
塘厦处于东莞镇域经济第二梯队,是东南临深片区中心,也是东莞经济转型发展、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未来5年,塘厦将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将临深产业基地打造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移转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实现深莞高品质融合发展的合作试验示范区。加快布局培育若干“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致力把基地打造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示范标杆。
莞深融合
充分承接深圳高端要素外溢
聚焦产业发展新动能,既有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亦见镇街的落实行动。作为东莞七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的临深产业基地,将是东莞未来实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产业高地。塘厦提出,引进、培育一批在电子信息关键细分领域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打造10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塘厦制造业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种类覆盖全面,交通条件便捷,是东莞承接深圳产业溢出的前沿阵地。从版图上看,临深产业基地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地规划20平方公里,由科苑城板块(5.75平方公里)、林村板块(9.06平方公里)、石潭埔凤凰岗桥陇板块(5.22平方公里)共三个板块组成。莞深高速、惠塘高速、从莞高速、深外环高速以及建设中的赣深铁路,规划中的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16号线、中南虎城际铁路等重要交通要道贯穿其中,并全部设站。
石潭埔科技产业新城项目分为4期进行开发建设,预计投入金额约248亿元,定位为新一代电子产业生态基地,打造产学研融商住六位一体的智慧产业新城。
“从石潭埔出发,经从莞高速转外环高速,只要20分钟就能到达深圳华强北,中间一个红灯也没有。我们项目能充分承接深圳高端要素外溢,依托华强北和已进驻塘厦的蓝思、华勤等龙头企业,石潭埔科技产业新城将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石潭埔宏润公司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非常看好这片区域的前景,一定要做成在未来50年甚至80年里都可以持续发展的项目。”
东莞南站片区
打造成为塘厦城市副中心
交通便利是产业集聚的要素之一。赣深高铁是一条助力深圳、东莞、惠州、河源、赣州五城发展的腾飞之路。赣深高铁全线通车后,将极大缩短从东莞到赣州的时间,乘坐高速动车从塘厦到深圳大约15分钟,到江西南昌3.5小时。
赣深高铁通车,加快了生产要素流通,对塘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
在市级层面给予落户企业、高端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镇级层面持续加码,出台技改、人才、市场开拓等多项产业配套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预留中心地块作为未来发展用地,进而增强对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吸引力。
强产业的关键在于留住人才。就塘厦而言,早已在土地储备、配套设施、优惠政策等方面做了周密的准备。不断完善周边交通、教育、医疗等产业功能配套,利用现有湿地资源建设碧道、公园,新增学位、医疗设施、人才公寓等。
而东莞南站是赣深高铁东莞段唯一站点,位于塘厦林村社区东红路附近,规划4台8线,站房面积28400平方米,规模在赣深铁路新建车站中为第二大。
据介绍,塘厦将充分利用高铁带来的要素资源流动,探索以市镇联合统筹的方式开发东莞南站周边地块,注入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要素,把赣深高铁东莞南站片区打造成为城市副中心。
东莞南站除了服务赣深高铁,未来还将预留服务赣深高铁南沙支线、增城支线,中虎龙城际,市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16号线等轨道线路。未来,东莞南站将是一座集高铁、城际、地铁于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轨道能级优势显著,有利于推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吴金华
■特写
东莞南站规划设计:
处处可见“东莞元素” 未来与地铁公交接驳
灵动现代的曲线屋面,勾勒出简洁大气的站房轮廓,“镬耳墙”风格形体极具传统岭南建筑风韵——驱车从惠塘高速田心站(塘厦)下来,驶入崭新的塘厦规划一路,赣深铁路东莞南站跃入眼帘。站台上,多个“东莞南站”静态标识已高高挂起。
东莞南站是赣深高铁全线第二大站,也是东莞境内第二座高铁站,是目前东莞高铁站中规模较大的站点。赣深铁路通车后,从塘厦坐上高速列车,到深圳不足半小时,到赣州不足两小时,并可通过其他铁路到达华东、华中、华北各地。
未来实现与地铁公交接驳
位于塘厦镇林村社区的东莞南站,紧邻惠塘高速和林樟路,是赣深铁路东莞段唯一站点。
东莞南站站房为线正下式站房,4台8线,地上共两层,分别为候车层和站台层,主体高度31.9米,总建筑面积28400平方米,站台雨棚18000平方米、配套停车场12000平方米。站房设计最高聚集人数为1000人,远期高峰小时发送量1200人,属中型站。
乘客从站前广场进站,一层为候车层,设有安检入口、进站大厅、候车大厅、售票大厅、自动取票间等功能区域。二层为站台层,共设4个站台8条线路,站台长度为450米。
一层候车层下方设架空层,为出站层、城市通廊与换乘空间,该层未来可实现高铁同地铁、公交、小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连接地铁车站,并沟通联系南北站前广场,到达配套公交落客与乘车区、停车场等区域。
站台处处可见“东莞元素”
从落客平台走进候车层,从进站大厅到候车大厅,处处展现着“东莞元素”。
记者了解到,东莞南站设计立意为“岭南粤秀,海纳百川”,外立面设计汲取岭南建筑“镬耳墙”的形体特色,屋面灵动的曲线,凝练海洋文化大浪翻涌的元素,以现代化的建筑手法,彰显着“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等极具东莞城市精神的寓意内涵。而候车大厅的多根墩柱,图案设计融入东莞龙舟元素。
沿着扶梯,从候车层来到站台层,站台上多处挂起了“东莞南站”“出站口”等静态标识。8条线路共设了4座站台,每个站台设了2个进站口、2个出站口。在站台层最外侧的1号站台和4号站台的上落客区域,墙上设计东莞特色画幅,特意设计靠近站房外侧镂空铝板造型,乘客进站、出站均可远眺站前广场的田园风光和景观。
数说东莞南站
东莞南站是赣深高铁全线第二大站,也是东莞境内第二座高铁站,站房设计最高聚集人数为1000人,远期高峰小时发送量1200人,属中型站。
车站主体高度31.9米,规模为4台8线,主要工程量包括站房2.84万平方米、雨棚1.8万平方米、停车场1.2万平方米等,是目前东莞高铁站中规模较大的站点。
站前广场总面积约5.3万平方米,包括广场区8800平方米,停车区1.1万平方米,田园风光展示区3.4万平方米。
东莞南站共有三处停车场,站前广场停车场,有车位250个;景观公园(站前广场南面)停车场,有车位约700个;北广场停车场,有车位约1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