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深高铁通车推动沿线城市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促蝶变 东莞智造赋新能
□松山湖科学城
□采访团走进东莞潮玩企业ToyCity
□采访团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中国散裂中子源全景
重新定义中的“世界工厂”。
进入工厂,在机器轰鸣中看生产之变——“五城耀粤赣 融抱大湾区”大型联合采访团走进东莞,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塘厦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ToyCity公司,看到“机器换人”的澎湃浪潮、看到传统行业的求变求新,看到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的生动实践,是为生产之变。
近观科创,观内涵之变——大型联合采访团见到了“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源头创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全链条创新模式等。去年7月,东莞首个国家战略落地,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东莞科技创新进入全球视野,“世界工厂”里闪耀科创之光,是为内涵之变。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科技创新是东莞迈向未来的核心引擎。“十三五”期间,东莞坚守制造业之根,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经济总量连跨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个台阶,朝着万亿元迈出坚实步伐。
东莞,“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可窥见中国制造的谋变和进阶之路。在全球竞逐之间,重新定义中的“世界工厂”,正在展现出日新月异的万千气象,从“世界工厂”迈向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的蝶变之路。
数说东莞经济
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85.14亿元,同比增长11.3%。制造业生产稳步恢复,增加值同比增长11%。
从统计数据看,“倍增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东莞全市411家“倍增计划”工业企业(含名誉企业)增加值976.33亿元,增长19.1 %,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7.8个百分点。
9月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42.12万户,同比增长8.3%。新兴产业6.39万户,增长17.6%;其中节能环保产业3.42万户,增长9.2%;新材料产业1.17万户,增长29.4%。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电光源、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8.2%、14.3%、30.9%、39.5%。医药制造和数字经济持续释放新动能,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计算机整机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9.9%、141.1%和249.5%。
生产之变
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
如何看“东莞制造”的成色?——进入车间,看生产之变。
如同卷尺一样、盘成一大盘的铜质料带,经过冲压、电镀、注塑、组装等多个环节后,一个5G连接器产品就新鲜出炉,这是在位于沙田镇的富加宜连接器(东莞)有限公司(下称富加宜)的自动化工厂看到这一幕。作为全球最大的连接器企业之一,富加宜在自动化的发展路径上已经奔跑10年。
在电子信息行业长长的产业链条上,东莞以华为、OPPO、vivo三大智能手机巨头闻名全球,在全球分工日趋细化的趋势下,智能终端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东莞企业在智能制造之路上自然不落人后。富加宜只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
电子信息领域如此,传统制造业领域也已突破了原本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在糖果行业巨头徐福记的生产车间里,6条全自动生产线从生产物料进入到成品出厂,基本由智能化设备操作,风味各异的沙琪玛“排队”流出,边工作边“唱歌”的AV搬运机器人快乐工作。
如何看“东莞制造”之变?时间为轴,变化为要。
10年前,金融危机的余波仍在。东莞转型升级的步伐渐行渐稳。当时,人口红利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出现,“东莞制造”开启向“东莞智造”的演进之路,是倒逼下的新生,更是东莞的主动谋变。
“十三五”期间,东莞推动3223个项目实施技术改造,直接拉动设备技改投资323.6亿元,全市技改投资年平均增速达11.4%。
目前,东莞智能装备产业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去年东莞参与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从集群分布来看,东莞市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长安五金模具、横沥模具、虎门电子线缆、寮步汽车等4个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环轴型”产业集群。
此外,松山湖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麻涌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也正在加速崛起,“千亿规模产业集群”正稳步形成,东莞智能装备产业整体已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
制造业是东莞的根与魂,是东莞的本色和坚守,是为不变。
越己者,恒越。从“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从劳动密集型迈向技术密集型,是“东莞制造”的生产方式之变,是“东莞制造”的重新定义。
目前,东莞拥有17万家工业企业,有1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 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截至目前,拥有638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在东莞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中,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成为东莞迈向先进制造的先天之基,而东莞正在打造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则成为东莞迈向先进制造的强劲新动能,是为产业之变。
今年5月,东莞统筹推出60平方公里(9万亩)土地,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包括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内涵之变
从世界工厂
迈向湾区创新高地
“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通过质子加速器,把质子加速到0.9倍光速,再去打中间的靶站,就会产生散裂中子,然后用装置来收集散裂中子的各项信息。”
“五城耀粤赣 融抱大湾区”大型联合采访团首站来到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采访团极速吸取这一大科学装置所涉及的物理原理。
2018年8月,全球第四台、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并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这一设施将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去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首个东莞国家战略落地。
从2018年9月至今,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六轮运行,注册用户超2600人,完成课题500余项,已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JACS等期刊发表文章,并为部分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界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其中,装置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和轴承、深海潜水器、高铁轮毂系统等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问题,为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微观探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是新能源锂电与储氢材料以及半导体芯片等材料检测不可替代的研究平台。
曾经,外地采访媒体来到东莞,观察“世界工厂”,进入车间是必选,基本也是唯一的选择。本次“五城耀粤赣 融抱大湾区”大型联合采访团走进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则成为重新定义“世界工厂”的最新标志。
11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榜单出炉,东莞科创实力大幅飙升——榜单显示,东莞位居2021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TOP20第20位,排名上升20位,首次挺进全国科创20强。
排名大幅飙升的背后是东莞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要素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东莞科技创新迎来蝶变。
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背后是内涵之变,是更深层次的科创之变。曾经,在科技创新领域名不见经传的东莞,从“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在科技创新领域声名鹊起。
“十三五”期间,东莞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3家、省级工程中心43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R&D占比达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基础初成,未来可期。《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期间,东莞将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形成多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成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湾区先进制造中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生态全面优化,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文/张华桥 图/陈帆 陈俊凯 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