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迈向“万亿GDP、千万人口”新赛道,打造产城人共生共荣新生态
立足双万新起点 谱写发展新篇章
□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商圈篮球城市潮玩雕塑 □OPPO智能手机生产线 □东城周屋社区水稻丰收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蓝天白云下的东莞中心城区
岁月流转,“双万”号角响彻莞邑。
这里,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国际制造业名城华丽蜕变,湾区科创高地正在崛起,品质之邑、文化之都的新名片成色愈足。
湾区观澜,感受速度与激情;临海听潮,感知现在与未来。
迈向“万亿GDP、千万人口”新赛道,打造产城人共生共荣新生态,东莞正以更大气魄创造新奇迹,勠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袁健斌 图/程永强 郑志波 陈栋
进阶之路
一场不曾停歇的时代接力赛
一个注定载入历史的时刻来了:赣深高铁今天通车。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1年12月,广深港高铁广深段开通,东莞从此进入了“高铁时代”—17分钟到深圳、广州,不到9小时到北京……汇人流、聚物流,东莞由此驶入了“轨道经济”快车道,融入全国大发展的时代新格局。
每一次交通格局的改变,都是一次跨越发展的机遇。从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从“三来一补”艰辛起家,到科创引领绽放芳华……东莞的成长之路犹如高铁般那么快、那样稳。
当“十三五”规划落地生长、拔节育穗,东莞经济发展愈发强健坚韧,既“稳”又“好”还“新”,发展成果惠及民众。时光隧道沿途,一幅幅向上的图景闪现。
经济综合实力连连攀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个台阶,朝着万亿元迈出了坚实步伐;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万亿级规模,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 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深圳多550家,比佛山多3134家,比广州多4987家……
数据稳定人心,展现的是自信。东莞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前列。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303.03亿元,排全国第5位,其中出口总额8281.55亿元,排全国第4……
数据变化的背后,折射的是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近年来,随着各类要素成本的攀升,东莞的制造业也在积极探索求变,纷纷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从一个企业,窥见一座城市。
在东莞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的无人生产车间里,每个生产环节上的信息都会上传到云端,做到对产线上的产品质量、关键设备进行实时数据监控,改变了过去手工记录的作业方式……这是东莞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样本。
除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东莞这座“世界工厂”,也在加快培育新动能,加快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包括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领域,以“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跨越万亿GDP,东莞既有信心,又有实力:传统制造业“破茧成蝶”,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闯关”已至,产业攻守的下一个突破口将在哪里?
“当前东莞正面临新的处境,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发生了深刻变革,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更加注重产业的前沿发展、高端发展、融合发展、提质发展和绿色发展。”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的一席话掷地有声,是提振经济的催化剂,更是“双万”新起点的指路牌。
踩准时代的节奏点,每一次风口的来临,便是东莞“蝶变”之时。
从“制”到“智”
“才聚东莞”崛起湾区科创高地
一台“超级显微镜”:世界第四台、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一批智能手机:华为、OPPO、vivo,全球每4部手机就有一部“东莞造”;一群“最强大脑”:王恩哥、汪卫华、陈和生等数十位院士扎根东莞、潜心科研……“三个一”,擘画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新蓝图。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科创高地正在崛起——
今年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到“国家队”,自此打开波澜壮阔的科创新格局。
科技创新获得国家战略赋能,借助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东莞将集聚起大批创新资源,并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助力企业成果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9月7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特产”月壤抵达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获得0.85克月壤用于四方面的研究,为日后解决一大批“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宝贵材料。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月壤进入东莞,这是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团队、实验能力、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
散裂中子源的研究员殷雯只是简单画了一张草图,没过几天,东莞本土企业就连夜赶工,将她需要的设备送了过来。得益于这种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国内首台多物理谱仪的国产化率超过90%。
伴随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科研平台、大学及顶尖人才团队加速汇聚,东莞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弄潮儿前来实现梦想,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与活力。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东莞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近段时间,东莞人才工作好戏连台:以“莞爱人才 共荣发展”为主题的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举行,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吸引全球顶尖设计者的目光……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来东莞很值!”不久前,广东思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徐丹成功配租到首批企石镇人才公寓,这套公寓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她更安心留在东莞干事创业。
近年来,东莞推出了“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在人才引进奖励、人才保障房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出台了富有针对性的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在莞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全方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东莞人才总量超过25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18万人,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增长。
聚全球百万人才,东莞的“才路”壮阔宽广。
品质筑城
一座“你我共荣”城市的告白
五年,于无声处见变化。
从广深高速石鼓出口驶出,沿着东莞大道往市中心行驶,各色花木逸态横生,两旁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竞相刷新城市天际线。这条10公里长的城市中轴线一直延伸到城市绿肺—黄旗山城市公园,在这里,东莞涵山依水内外城的生态肌理尽显无遗。
按照“山、水、城”城市设计和东莞国际商务区城市设计的规划,中心城区的城市品质提升从“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入手。优化“一心”,即行政文化中心区功能品质;提升“两轴”,即鸿福路山水文化轴线、东莞大道时代发展轴线的功能品质;推动“三片区”,即推动东莞国际商务区、黄旗南生态科创区、“三江六岸”历史文化区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为“城市之心”不断注入活力。
“真正感觉东莞大变样,还是来到南城之后,中心城区变得像一个大都市了。”来自河源的江东,在东莞打拼生活十年,见证了东莞经济发展与城市面貌的巨变,“我爱上了这座城市,并跟它一起成长。”
一转眼即是20年。从一片“荔枝林”到一座“科学城”,松山湖从诞生起便肩负着重任:成为东莞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中国散裂中子源、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等一批科研创新机构和国际化企业生根发芽,为松山湖集聚了高端创新要素,也重新定义了东莞的气质。
从空中俯瞰珠江东岸,滨海湾这片伶仃洋畔的热土—交椅湾“五纵一横”路网拉开“城市骨架”,青创广场、东宝公园、滨海驿站等“网红”景点串珠成链,OPPO、vivo、正中等产业项目建设奋战正酣……昔日滩涂荒地,已然崛起为滨海魅力新城。
稻浪翻滚、机器轰隆,近日,东城周屋村近700亩连片稻田迎来了收获季,奏响了一曲丰收乐章。
现在的乡村,所到之处,皆在“蜕变”。
摊开东莞地图,2460平方公里面积,32个镇街553个村(社区)。可以说,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有东莞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
拥有“五星级公厕”的华阳湖,在告别臭水沟后,变身国家级湿地公园,将“美丽”定格为打卡标签;冬日暖阳照耀着万江街道谷涌社区的浪漫花海,一年多前,这里还是遍地垃圾的荒地,现今建成了谷涌·滘联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
如今的东莞乡村,无论是内部的肌理和文化,还是外部的村容与村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东莞以创建全省唯一一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为契机,投入9.2亿元从“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示范)村”三个梯度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已基本建成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并有序推进70个特色精品村创建。全部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基本实现。
松山湖畔,群星璀璨。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于12月2日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落幕。聚集了陈和生、何镜堂等超50位院士,可谓智慧闪耀、大咖云集。这一科技盛事连续四年选择东莞,超220名海内外院士出席,这是对这座城市的信任和肯定。
不仅仅是院士峰会,华为开发者大会、篮球世界杯、亚洲马拉松、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纷至沓来的产业、文化、体育盛会,与即将成为“双万”之城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使东莞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彰显。
品质东莞,你我共荣。这里是你我“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文化跃升
品质文化内涵彰显城市新魅力
可能有人会问,东莞经济发展成果如此耀眼,还缺乏什么气质?也有人提出疑问:东莞要建设“品质文化之都”,底气何在?
事实上,东莞身上具有的文化底蕴常常被人忽略—东莞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在“双万”新赛道上,如何塑造与万亿GDP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形象、提升千万人口的文化供给质量?东莞的答案——
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已完成选址、建筑概念初步设计等工作,中国举重博物馆作为举重项目专题博物馆已动工,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正式开馆,全市国有博物馆达53座……这是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最新成果。在“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中,东莞以推动“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活化历史文化、彰显城市文脉。
东莞不仅有“古色”,更有“红色”。今年以来,东莞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品质文化之都”建设结合、贯通,深挖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基本陈列全面升级,并重新开放;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等15处革命文物得到全面修缮。
今年以来,东莞新建城市阅读驿站5个、绘本馆3个,整合社会力量共建100个家庭图书馆,图书馆流动服务车站点达102个,打通文化资源落地“最后一公里”。上半年,全市图书馆接待读者290万人次,图书数字资源利用量超过3000万次。可以说,每一个东莞人的阅读背后,是这座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茁壮成长,同样也涵养着这座城市的创造力和开放襟怀。
如今,走进文化馆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潮流。东莞市文化馆石碣分馆自2019年启用以来,举办了上百场文化艺术活动及文艺演出,开展公益培训等500多场。石碣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廖冬梅说:“通过市镇共建,总馆加强了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输血、帮扶、带动,提高了文化惠民的力度。”
这种联动得益于东莞市“一核多元、分类推进”的模式和精心构建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网络。目前,东莞已建成文化馆市总馆1个、镇街(园区)分馆34个、村(社区)支馆521个,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
为了给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2017年起,东莞连续4年将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纳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每年举办惠民文化活动1000多场。“文化四季”“文化年历”“草坪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将“菜单”和“遥控器”交到了市民手中。
多年来,东莞在城市经济形象与文化形象打造上深耕细作,在厚积薄发中讲好东莞故事。《制造时代》《寻味东莞》等大型纪录片,让外界看到一个国际制造业名城转型升级的努力,也看到了一个宜居城市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十年磨剑终成锋。2020年,东莞收获连续五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成为软实力最为闪亮的展现;“十三五”期间,东莞高质量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国家数字文化馆试点任务,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广东宏远队成为CBA历史上第一个“十一冠王”,“宏远传奇”续写“全国篮球城市”新辉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擘画“十四五”,“莞文化”再出发——到2025年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岭南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郁、人文内涵厚实、作用影响广泛的品质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