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共山水一色 新城与产业齐飞
——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走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大岭山
■采访团记者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展厅参观采访 肖斌 杨坚 摄
核心提示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了解“国之重器”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看全链条创新模式加速产业化落地;在拓斯达,感受东莞智能制造的魅力;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追忆英雄事迹……
11月29日,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走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大岭山镇,深入了解东莞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最新动态,追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在横向对比中观察各个城市的独特印记,在纵向延伸中挖掘城市之间的合作机遇。“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已然成为多数城市发展的关键词。随着赣深高铁即将开通,高铁沿线的五座城市将加速科技创新资源、人才、产业等生产要素的流通,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中国散裂中子源:
感受大科学装置魅力
“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通过质子加速器,把质子加速到0.9倍光速,再去打中间的靶站,就会产生散裂中子,然后用装置来收集散裂中子的各项信息。”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首站来到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采访团记者对这一大科学装置所涉及的物理原理有了了解。
2018年8月,全球第四台、中国第一台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并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这一设施将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从2018年9月至今,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六轮运行,注册用户超2600人,完成课题500余项,为部分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界需求提供技术支撑。其中,装置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和轴承、深海潜水器、高铁轮毂系统等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问题,为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微观探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是新能源锂电与储氢材料以及半导体芯片等材料检测不可替代的研究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90%以上的装置设备为自主研发并实现国产化,填补了我国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为材料、生命和能源等科学领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
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参观,了解松山湖建园2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创宏图。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见证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道路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
步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引起采访团记者的关注。
柔性及锌基电池团队研发的柔性可穿戴智能系统,可以“植入”衣服、鞋子,适时检测身体机能发生的变化;多孔陶瓷团队基于碳化硅多孔陶瓷材料开发的多孔介质低氮燃烧器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大大节省能源消耗……
据了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第一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定位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近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里,一个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赵忠贤倡导建立并担任顾问的“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设备,并制备出2英寸双面钇钡铜氧(YBCO)超导单晶薄膜,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垄断。
拓斯达: 机器人“新宠”引围观
手机扫码,即刻下单,经过一条设有数个机械手臂的自动化生产线,两分钟内,一台微型机器人就被生产出来了……
当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东莞大岭山镇,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斯达)展厅,一套自动扫码下单,用机器人自动生产机器人的智能制造设备,引来采访团记者“围观”。
拓斯达成立于2007年,通过以工业机器人、CNC(数控机床)、注塑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以及控制、伺服、视觉三大核心技术,打造核心技术驱动智能硬件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此外,该公司还是首家登陆创业板的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
在拓斯达二楼生产车间,一排排机械手臂上下舞动,经生产、组装、测试等环节后,工业机器人出厂后将进入全球众多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
记者留意到,该公司在车间放置了一台五子棋人机博弈设备以及自动打麻将设备。在工作人员的调试下,设备现场演示了机械臂下五子棋。虽然围棋棋子和棋盘上的交叉点都很小,但机器人抓取、放下棋子时都很精准,采访团记者纷纷上前,与机器人对弈。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红色文化“活”起来 红色基因传下去
采访团一行走进位于东莞大岭山镇大岭村的大岭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发现道路两旁绿植整齐有致,绿化带中间的红色主题雕塑栩栩如生,红色美丽乡村牌坊高大醒目,抗日旧址在尽量保持建筑原有风格的同时,在墙壁上还涂上了各类优美、逼真的主题彩绘,风格突出的主题雕塑则生动地演绎了东纵精神。记者们驻足观赏,拍照打卡。
大岭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是华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抗日旧址,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该馆是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武装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专题纪念馆,是目前广东规模最大、设置水平最高的遗址类抗日战争专题博物馆。在展览内容上,该馆充分吸收近年来东江纵队历史最新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地介绍东江纵队历史,生动展现东江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作为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重要根据地,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革命战士在河源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光辉足迹。东莞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挖掘、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河源学习借鉴。
■文/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记者 雷宇烁 刘昕 统筹/董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