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文明植阡陌 新风沐乡野

河源奋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助力“百千万工程”

2025-07-16 10:10:44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方新苗

近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强调要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催人奋进,文明新风浸润人心。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和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河源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推动城乡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不断开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60个宣讲团279支宣讲队1204名宣讲员遍布城乡,3114个志愿服务组织奔赴基层服务“百千万工程”;14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上千个文明创建主题活动照亮广袤乡村、充盈“精神粮仓”;城乡文明“颜值”不断刷新,2024年建设市县镇村各级“美丽庭院”近4万户,推动高铁、高速、国省道沿线及重点区域农房风貌美化提升;乡村“美丽资源”持续激活,文明村镇化身绿美乡村惊艳“出圈”,“乐游河源”等文旅品牌广受好评,文旅融合奏响富民乐章……

从“古韵”到“新风”,从“亮点”到“全域”,河源以文明之力赋能“百千万工程”,让“万绿之源”的生态名片与“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交相辉映。

促城乡焕新

擦亮和美乡村文明底色

绿意盎然的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每逢假期游人如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桃香四溢的连平县上坪镇,万亩桃林盛放期单日客流峰值达4.3万人次;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将阮啸仙故居、闻啸轩学堂等串珠成链,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吸引游客源源不断……越来越多的河源乡村“颜值”大提升、成为“网红村”,折射出文明创建是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动能,更是“百千万工程”显露成效的有力法宝。

近年来,河源一以贯之激发精神文明建设之“力”,大力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不断练“内功”补“短板”,提“颜值”增“内涵”,打造干净整洁、环境优美、风貌协调的美丽乡村,满足人民对“美美与共”生活的向往。

走进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连平县绣缎镇金溪村,小河清澈见底,村道宽敞干净,小菜园绿意盎然,村民的庭院花香四溢,抬头是画,入目是景。这都得益于该村农房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深入开展,通过拆除危旧房舍、铁皮棚,改造赤膊房等措施,着力打造成“新房有风貌、旧屋显古韵”的客家村落。

在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河源编制了《河源市农房风貌规划》《河源市城乡风貌提升指引》《河源市农村住房建设相关住建领域工作指引》《农房风貌管控正负面管理清单》等文件,组建了由中铁广投牵头和本地国企、民企、强村公司协同参与的“1+X”工程建设联盟,广泛动员热心乡亲、企业、群众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乡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24年7月至今,全市累计整治铁皮棚32903栋、改造提升裸房20051栋;其中,高铁、高速、国省道沿线及重点区域铁皮棚累计完成整治31714栋,改造提升裸房18888栋。

人居环境更“靓丽”,群众生活才更有“品位”,镇村发展才更有“底气”。东源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143处村庄公共休闲绿地、176条绿化景观路、39个古树公园;紫金县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城乡建设“一盘棋”,以可知可感的变化加快推进城乡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城乡风貌不断优化……过去一年,丰富的实践在河源落地落实,一个个“小切口”带动了城乡精神风貌的“大变化”。

拓文化空间

激活文旅融合内生动力

河源大地上,焕然一新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面铺开,以多元活动点亮孩子们的课余时光;贝拉小镇、香车峡谷帐篷营地、东江小寨等一批郊野休闲旅游露营地,催生出“文化+露营”“文化+非遗”等活力满满的新业态;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积极扶持墩头蓝纺织技艺、石坪茶制作技艺、仙湖茶制作技艺、桂山茶制作技艺、客家糯米酒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精心提升鱼梁文化馆等非遗展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多元融合、充满人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仅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前沿阵地”,更是涵养文明乡风、激发内生动力的“精神家园”。

文化兴,则乡村兴。河源全方位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整合乡村文化遗迹、历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文旅IP资源,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优质文化供给模式,全力书写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精彩篇章。

在深化拓展乡村文化空间过程中,河源还持续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空间内涵。2024年,河源举办了全市最大规模的篮球赛——河美共赢篮球联赛,参赛队伍达436支、球员超6500名、现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媒体传播达2亿多次。赛场上不仅有紧张刺激的赛事,还有各乡镇农特产品亮相场外,群众对“百千万工程”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

阳春三月,东源县柳城镇的紫云英花海如紫色波浪般翻涌盛放。当地这座生态小镇利用冬闲田种植紫云英,不仅为春耕增添“肥力”,还在盛花期策划各类主题摄影比赛、集体婚礼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打卡、采风。

发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效益,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河源深耕文化内核,充分结合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提档升级:打造提升埔前镇、高埔岗街道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镇,评出33类“河源户外+农文旅”乡村文旅线路,推出“乐游河源·清凉一夏”乡旅线路品牌IP,擦亮“四季村晚”河源品牌,上莞追龙、汶水塘捕鱼节、忠信花灯会等民俗活动频频亮相大众视野,带动乡村文化资源“活起来”。

倡文明风尚

焕发城乡发展新活力

一幢幢亮丽的农房错落有致,干净笔直的柏油路从村中穿过,沿路美丽的“四小园”,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田园画卷中……漫步在全国文明村——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文明乡风正吹进人们的心坎。

将村规民约改编得更通俗易懂、大力推广“积分制”等经验做法、“三美”家庭创建……近年来,河源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切入点,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不断凝聚起乡村治理的向心力,激发村民参与“百千万工程”、共建文明乡村的热情与活力。

源城区上城街道聘用外卖骑手担任街道流动网格员,探索实施流动网格员积分制管理,鼓励引导他们当好政策宣讲员、民情收集员、隐患预警员和志愿服务员;连平县隆街镇百叟村以设立红白理事会和完善修订村规民约为抓手,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东源县叶潭镇以山下村为试点,率先探索开展绿美、富美、和美的“三美”家庭创建工作,以“小家美”添靓“乡村美”;龙川县佗城镇佳派村结合“百千万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将村规民约编成歌谣,让村规民约“唱”出文明新风尚……

文明新风吹拂下,群众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精神风貌逐渐转变,大家自发的行动如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推动一大批道德典型涌现。2024年,我市累计推选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7名,河源市道德模范107名、“中国好人”“广东好人”88名、“河源好人”362名,选树各行各业市级“最美人物”223名,崇德向善氛围愈发浓厚。

典型引领示范之下,志愿服务之光也更加闪耀。目前,河源正探索“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新模式,已注册44万余名志愿者、3114个志愿服务组织及团队,孕育出“点亮微心愿”、“邻里守望”、蓝马甲“单车服务队”、“河阅筑梦”文化下乡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特别是精心组织文明实践活动,建强大中专学生暑期文明实践平台,对接76所院校501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结对开展红色研学、绿色旅游等638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有效助力“百千万工程”。

今年5月,河源正式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激励我们以更高的标准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让河源的文明底色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熠熠生辉。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上,河源将持续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充分彰显民生“温度”、幸福“质感”、文明“底色”,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