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河源加速推动“1+3”现代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

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绿色动能

2025-04-22 10:09:14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梁驱远

4月上旬,晨雾未散的紫金县龙窝镇双下村,当茶农们穿梭于起伏的茶垄,竹筐里嫩绿茶菁还沾着山间露水时,数十公里外的紫金客茶谷已热闹起来——不少大湾区的游客奔着头春茶文旅活动周的名头,携亲带友来到紫金客茶谷寻蝉茶芳踪,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妙趣,感受紫金蝉茶的文化与魅力。

茶林间的勃勃生机,是河源“1+3”现代农业产业的勃发之势的缩影:智能化猪舍传出饲喂机器的轻鸣,无人机在稻田精准作业,鸽子、鸡等鲜活农产品实行预约查检、优先抽样检测抢“鲜”出口……从田间管理到市场流通,生态保护、科技应用与产业需求正在这片土地深度融合,推动生态畜禽、水稻、油茶、茶叶“1+3”现代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为“百千万工程”加速落地实施注入可持续动能。

农旅融合

释放产业倍增潜力

地处粤北山区的河源,凭借370平方公里万绿湖的Ⅰ类水质、昼夜温差明显的山地气候,孕育出茶产业的独特基因。当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约20万亩,产量近1万吨,综合产值39亿元。其中,紫金蝉茶、东源仙湖茶更是名声在外。紫金蝉茶连续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粤字号“优秀品牌”、粤港澳大湾区最受消费者喜爱区域公共品牌,“紫金蝉茶·蜜香万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东源仙湖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

同为“1+3”矩阵核心的油茶产业,也同样在绿叶间书写“点绿成金”的进阶故事。作为全省油茶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双料冠军”,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超100万亩、产量1.9万吨,产业总产值达35亿元。近年来,河源加快油茶文旅产业发展,定期举办油茶主题文化节,重点围绕油茶产业规模、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营销推介等进行宣传;加快油茶品牌建设,通过“客家文化+油茶故事”的方式,培育“万绿河源山茶油”区域公用品牌,为河源茶油品牌注册国家认可的“身份证”,为其走向全国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丰富的茶资源也为茶旅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河源茶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打造了龙川绿油花果树小镇、龙川五色茶岭等2个茶旅融合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开发了东源县石坪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平东水马增生态茶园、紫金黄花村黄花庄园等9个茶旅融合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了一批以云上仙湖为代表的茶文化主题民宿;推出了客天下水晶温泉+源城崇志生态农业园等茶旅精品线路。

科技赋能

驱动产业迭代升级

农业的未来在于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核心是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日前,东源东瑞(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二期(黄沙基地)正式投产。该项目采用先进的“6920楼房养殖模式”,共有4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有9栋猪舍、6层楼房,可养9000头基础母猪,配备了完善的养殖废弃物处理体系,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废气治理,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的资源。

东瑞黄沙基地的建成投产,是河源市生态畜禽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印证。作为全国供港澳活猪量最大的地级市,2024年河源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5.9%、达到161.4万头,增速领跑粤北五市。与养殖规模同步提升的,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温氏晶宝国家级标准化屠宰厂、广弘国鸡种业基地等项目的落地,使河源畜禽产业形成从育种到加工的全链条布局。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赛道上,科技赋能同样亮眼。在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犹如农场的“智慧之眼”精准监测作物长势,无人农机群可完成从耕到收的全流程作业,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种业创新的突破: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的落户,成功推动“华航香银针”航天水稻优良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河源本土第一个自主选育品种“万绿华晶占”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第二轮区试。

优质的生产技术有效支撑着水稻产量的提升。2024年,全市120万亩丝苗米种植面积年产出50万吨优质稻谷,25家丝苗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将一批批稻谷转化为饭饭得“河源猪脚粉”、霸王花“河源米粉”等“源”味十足的产品,畅销海内外。

    上一篇:“三大样板”引领 加速绿色崛起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