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用科技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逐“新”攀“高”创未来
■本报记者 朱惠思 通讯员 黄强
95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70家;“华航香银针”产量达每亩723.5公斤,创造了河源市水稻高产新纪录和广东丝苗米百亩连片产量纪录……近日,市科技局2024年度总结表彰大会透露出的一组逐“新”攀“高”的数据,诠释了我市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奋勇前行的坚实步伐。
去年以来,我市科技部门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新进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塑造发展新动能
我市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构建以高企重新认定企业为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军的梯次培育体系。去年共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9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70家。市科技局积极推进企业研发平台提质增效,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去年我市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市重点实验室3家,全面覆盖各行各业;全市规上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占比达42%以上,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为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引进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积极推动校地共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成效为导向进行绩效评价,引导激励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持续发挥“窗口”“桥梁”作用。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去年,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成果——“华航香银针”开展百亩示范方测产验收,实测产量达每亩723.5公斤。这一成绩不仅创造了河源市水稻高产新纪录和广东丝苗米百亩连片产量纪录,更为我市农业增量提质注入科技新动力。
市科技局积极搭建平台,突破“卡脖子”技术,助企纾困解难,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智汇+”平台通过多场成果对接活动,促成近100项成果落地,解决12项企业技术难题,带动企业新增年产值超3亿元;同时,“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构建省、市、县、镇四级联动科技服务体系,“项目化”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累计新增产值超9亿元,走出了一条特色农村科技特派员发展新路。
此外,市科技局加速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深入实施科技高层次人才引育行动,打造河源人才活动品牌,持续举办“院士杰青河源行”“院士校长圆桌会议”等活动,围绕不同主题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共商发展大计,大力引入院士、杰青、优秀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为河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的有力支撑。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加速科技创新步伐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市科技局积极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科技信贷效能,在河源国家高新区、东源县开展试点工作,累计为101家企业提供208笔科技信贷,累计贷款总额10.62亿元,去年新增贷款金额1.37亿元。同时,扎实推进科普工作,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河源市活动、科普讲解大赛等,全方位宣贯《广东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
一场场主题活动丰富多彩,一个个难题陆续攻克,一个个项目落地增收,一家家科创企业脱颖而出,各项亮眼成绩的取得,加速了我市科技创新的步伐,助力我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