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扩容提质促均衡 五育并举育新人
□本报记者 邹茹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我市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优质资源扩容、教育综合改革、产教深度融合、校园安全筑基等为抓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家门口也能“上好学”
2024年秋季学期,龙川县鹤市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钟灵云从原村小转到中心小学后,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她还加入书法兴趣小组、登上文艺表演舞台,性格愈发开朗自信。这正是我市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升,实行教育布局调整的生动缩影。
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我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24年,全市完成撤并小规模学校202所,完成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4所、新增学位4520个;完成新改扩建普通高中2所、新增学位2600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所、普惠性民办园29所,普惠学位占比达91%。
同时,我市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去年新组建河源中学教育集团、广师大河源教育集团,至此全市共组建30个教育集团。东源县探索“大学区化”管理模式,组建6个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
五育并举育新人
今年春季学期,市教育局发文明确,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新学期开学,各学校迅速行动,通过实施课间15分钟制度、增加社团活动时间、活用校园小空间实现全员“动”起来、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大课间活动等方式,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双减”政策,健全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中,各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帮助学生熟练掌握1-3项运动技能,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工作;通过举办全市中小学艺术展演、师生现场书画大赛等活动,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打造了一批艺术特色学校;加强研学实践和劳动教育,开发特色课程,打造示范性教育基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引入科技、非遗传承等特色课程,家长满意度较高。
职教改革实现互利共赢
去年11月13日,由市教育局、市人社局主办,河源理工学校承办的河源市第二十一届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举行,吸引全市14支代表队523名选手参赛。大赛设信息技术、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等8大类24个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我市推动中职学校扩容提质的同时,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发展之路,为“制造业当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市深化“6621”产教融合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全市中职学校加强与本地工业园的互动合作,落实“订单式”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合作项目。
据统计,2024年全市新增本地合作企业33家、实习基地22个,“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1329人。值得一提的是,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农夫山泉、华南理工大学等82家单位共建“全国水经济与食品饮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实现互利共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