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全力跑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各县区各部门亮出“路线图”“施工图”

2025-02-13 10:13:27 来源:河源日报

31e292a6f3c76061747515c23e088b36_hyrbs0213002_001_01_s.jpg

■广东供销天润(和平)粮食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建成使用,不仅增加了和平区域内粮食收购仓容,提高粮食应急供应能力,同时也将提高和平农副产品附加值,从订单种植、物资采购、运输配送、人员招聘、仓储销售等多个方面促进就业增收,带动和平农业产业的发展。

7966a5868494e3c9cae0d105f978f68a_hyrbs0213002_001_02_s.jpg

■江东新区城东街道河紫路社区,东江沿岸风貌焕然一新,一栋栋房屋换上“新衣”,绘就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

核心提示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在昨日召开的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各县区、各部门围绕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任务,纷纷亮出“路线图”“施工图”,誓要以实干担当赢得主动、推动发展,全力以赴跑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聚焦“产业发展”

打响产业建设“大会战”

“抓住产业这个根本,着力在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上见成效。”针对产业发展,市发改局将制定出台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针对性政策措施,指导各县区编制特色产业目录,引导各县结合全市两个“1+3”产业布局,培育壮大1—2个特色优势产业。此外,还将持续抓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推动设立约10亿元规模的产业转移子基金,探索开展“以投代引”等招商新模式,吸引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在我市落户。

在各县区,产业建设的锵锵战鼓已经擂响。源城区提出,要大力开展“拓空间、大招商、优服务”系列行动,加快电子科技信息产业园、水主题产业园等“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建设,推动更多企业加快向50亿级、10亿级企业进军,力争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8个以上。东源县提出,强化产业支撑,打好产业建设“大会战”,开展建链强链行动,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业态,推动全年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16个、竣工投产项目15个。

江东新区锚定全市两个“1+3”产业布局,提出要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六个五”行动,做强“3+2”产业集群,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7个、培育10亿元以上企业2家;做优现代农业产业,加强农业产业招商和科技项目支持,壮大葡萄、荔枝、甲鱼、岩茶、土鸡等种植养殖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连平县则提出,重点打造家具、玩具、花生加工3个特色专业园,力争今年引进12家家具企业、3家玩具企业,吸纳26家花生加工企业集约化、规模化、链条式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聚焦“县城建设”

打造现代化县城示范样板

在“百千万工程”的蓝图中,县城发展尤为重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点。会上,相关部门和县区提出了不少实在举措。

“抓新城建设,打造现代化县城示范样板。”龙川县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龙川“干出一个像样新城”的使命任务,提出要围绕“四大发展定位”,扎实做好16个起步区首期项目建设和27个后续项目谋划,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功能平台,做好佗城古城“保护”与“发展”两篇文章,不断焕发“秦汉岭南第一古镇”新活力。

紫金县将狠抓典型示范,大力推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统筹推进城南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进一步优化县城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按“小城市”标准深入推进蓝塘镇省级城乡融合改革试点,加快将蓝塘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全力推进县镇村加快建设。

作为职能部门,市住建局提出要抓稳县域这个发力点,全覆盖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一方面,重点做好县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档升级,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推进县城道路、排水管网、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开工改造64个城镇老旧小区,打造宜居、绿色、人文、韧性的县城高品质生活空间。另一方面,指导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东源县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运行机制,推动城乡统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运行机制实施方案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尽快落地实施。

聚焦“风貌提升” 扮靓美丽乡村颜值

风貌提升是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

东源县将城乡风貌“提品质”作为重点任务,用好“六个一点”资金筹措模式,发挥央企、县属国企助力作用,持续做好典型镇村及高速高铁、国道省道沿线城乡风貌提升,通过“微改造”方式提升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房屋风貌。同时,积极打造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全力推进柳城镇和义合镇下屯村等5个村的电气化示范建设,推动4个农村住房集中建设示范点建设。在植绿增绿上,东源县还将深入开展“河力绿美”县镇村绿化行动,确保全年种植苗木25万株。

今年,连平县将持续推动风貌提升,努力完成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镇村外立面提升、“三线”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整治任务,建立健全打造干净整洁有序镇街常态化工作机制。特别是在推动绿美提标上,连平县以打造“绿美四张图”为抓手,立体式、多层次、高密度纵深推进县镇村绿化,迅速掀起全民植树造林新热潮,精心打造“一镇一条绿美特色路”,全域开展“乡镇榕树林、乡村榕树园”绿美专项行动,让城乡美出新颜值。

和平县则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七个一”建设,高标准打造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光伏+建筑”应用示范点,常态化开展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六大行动”,城乡绿化计划种植苗木19万株以上,推动镇村颜值大提升。

聚焦“要素支撑” 做好资源要素保障

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聚焦破解制约县镇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各地各相关部门打好要素保障组合拳,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

市自然资源局表示,去年以来,全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获批实施方案6个,以整县推动的方案获批数量排名全省第一,批准用地160宗共10003亩,有力保障112个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今年,将继续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力完成农用地整治31992亩、建设用地整理118亩,为城乡高质量发展腾挪空间。同时,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建立“百千万工程”项目用地清单,创新土地要素供给模式,巩固拓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成果,积极争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资格,为提速项目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市政府办公室(金融专班)表示,将着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推动金融力量、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下沉到县镇村,打通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建立与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百千万工程”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着力完善各级政府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机制体制,撬动更多银行机构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融资支持。

市财政局表示,将切实做好资金要素保障工作,继续以“头等保障”助力“百千万工程”。一是抢抓收入,通过全力抓财政增收、加强税源建设、加强资产经营管理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等措施,夯实财力保障基础。二是强化支撑,在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优先保障“百千万工程”项目资金需求等方面攻坚发力,不断强化对县镇村重点项目的财力支持。三是深化改革,通过降本增效优化支出结构、探索专项资金“补改投”运作模式、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监管等措施,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聚焦“改革赋能” 推动关键领域改革落地落实

改革创新是“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各级各相关部门表示,将聚焦关键领域,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与动能。

市发改局表示,将推动一批事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改革事项落地,进一步激发县域发展的动能。一是继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力争推动一批指标取得新突破。二是持续深化县域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聚焦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拓宽项目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强化项目跟踪调度等六个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切实提升县域投融资能力。三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重大项目集中集聚。四是持续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让农业转移人口愿进城、能进城,留得住、融得进。

市委政研室表示,将以“百千万工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抓手,谋划2025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研究制订全市重点改革任务。结合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谋划在典型县、典型镇、典型村开展重点改革攻坚,结合“开门问改革”成果,谋划民生“微改革”,以“小切口”突破改善“大民生”。积极培育改革典型,鼓励基层复制推广先进地方典型做法、开展首创性改革探索,做好改革宣传工作,努力以生动鲜活的改革实践为全国、全省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

“我们将在全市开展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助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市政数局表示,将努力补齐营商环境短板,推动政务效能提档升级。一是开展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通过推动县域政务服务提档升级、深化县镇“一门”“一窗”改革、推进高频服务事项逐级下放、拓展多渠道智慧政务应用场景等措施,推进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证通办”“一码通办”“一次通办”“一地通办”。二是打造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农村基层服务能力,让群众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一网统管”乡镇治理专题建设,增强“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实时调度能力,推动城乡数字融合发展。

聚焦“农文旅体融合” 推动“好风景”变“好丰景”

农文旅体融合作为一种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农村、多元主体与文旅的融合,也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是促消费、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各级各相关部门表示,将积极探索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市文广旅体局表示,将进一步挖掘文旅消费潜力,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实施。一是做强旅游产业,丰富景区体验式产品供给,创新打造“山水湖集·非遗在景区”及万绿湖音乐、开渔、徒步等系列活动,让河源“湖泊+”旅游“进湾出海”;推动非遗展演进景区、民俗活动向产业化转型,持续强化旅游深度体验,推动“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发展,提升河源文旅知名度。二是做优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联动开展“四季村晚”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历史文物保护利用,举办非遗集市、非遗展演等主题宣传展示活动,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创产品。三是做实体育事业,升级打造“河美篮球联赛”,持续擦亮万绿湖徒步、“河马”、连平桃花节徒步、全民健身日等品牌,策划连通“大湾区—万绿湖—各县区重要景点”的自驾线路和赛事。

发展河源特色农业产业前景广阔。市农业农村局表示,将以“1+3”现代农业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丝苗米种植和加工,全面推行生态养殖、规模养殖,制定河源山茶油、河源蝉茶的种植、加工等标准体系,夯实农业基础盘;推动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扩容,重点支持产业园种养基地朝标准化、连片化改造提升;加快构建“市域+县域区域品牌”农产品品牌体系,培优扶强“河源油茶”“河源蝉茶”“河源手信”等一批农业区域品牌,推动全市油茶、茶叶、手信等产业整合和抱团发展,提升河源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统筹:谭绍丁

■组稿:本报记者 方新苗 谭绍丁

■摄影:本报记者 欧阳柳 肖斌

    上一篇:看变化信心满满 学经验干劲十足
    下一篇:没有了
    Top